![]() |
生活中各种不合理的设计,让人颇感头疼。 |
日前有媒体报道,USB开发者论坛USB—IF宣布已敲定USB的接口规格。这种USB正插反插均可,用户使用会方便很多。看到这则消息,让经常得倒腾两三次才能把优盘插进电脑的人,终于松了口气,大呼“这下终于能省心了”。
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像“正反优盘”这样的糟心设计真不少,总让人用着别扭。
设计水平差、用户体验糟,生活中糟心设计真不少
传统的五孔插座,插上三孔插头后,两孔插头根本没法插;由一块块石板拼接成的林间小道,一步一格走不开,一步两格又跨不到;还有不同键盘分布在不同位置上的Ctrl和Fn键,很容易按错;公共汽车上车轮部位无处放腿的座位、剐蹭人皮肤的衣物商标……这样的产品用起来让人抓狂。
设计水平差、用户体验糟,难怪网友吐槽:不少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就让你不爽!有网友干脆将这些糟心的设计,戏称为“反人类设计”。
此外,还有一类不合理的设计,看起来无害,一到紧急情况可能导致后果不堪设想。例如,在一些商场、会议厅等公共场所,门只能单向拉开。一旦发生火灾,人群蜂拥往外冲,往里才能拉开的门很可能延误疏散时间,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设计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一责任,很多时候的确履行得不好。”北京工业大学工业系产品专业主任刘洋说,“不合理设计其实一直都有,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用户体验要求越来越高,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忽略用户情感和心理需求,设计过程粗糙,是糟心设计“发酵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蔡军认为,许多不合理的设计,有其历史原因,“过去人们搞研发,更多地在结构、机械方面下功夫,很少有人关注消费者情感、心理方面的需求。”
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业内专家的认同。丹麦杰出的女设计师娜娜·迪塞尔的名言:“我尝试所有方面的可能性,技术、材料、形式和功能,但我最关心的,仍是人的情感因素”,被多位学者反复提及。
有业内人士分析,糟心设计反映了设计师对用户需求把握不准。一些设计师仅关注产品的外形,实际上,这只是最初级的阶段。好的设计师应该是对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入的挖掘。更为优秀的则是,设计师开发出能带来惊喜的产品,使消费者“产生”需求。
“目前,我们的设计过程还比较粗糙,前期调研不够,缺乏为用户量身定制的精细化意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小章说,“设计师和厂商的基本出发点,还停留在将产品卖出去,而不是树立品牌。”
现在不少产品力求外形漂亮,宁可牺牲用户体验,在刘洋看来,这是非常失败的设计,“审美只是产品的一个功能,设计需要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在其中找到平衡点。”
设计者更富有同理心,市场竞争更充分,产品设计才能有更多惊喜
“真正的设计理念应当科学合理地符合生活需求,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其中,科学合理是设计的核心目的。”刘洋认为,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糟心设计,恰恰是因为缺少科学精神,才闹出了笑话。
什么样的设计具有科学合理精神呢?“当你在漆黑的环境里怎么也找不到充电插孔时,苹果电脑充电器接口上的磁铁石可以充当你的眼睛。”刘洋举例。此外,韩国设计的“靠墙伞”,可以通过顶部和手柄上的硅胶部件调整最佳倚靠角度,帮雨伞找到“最舒服”的停靠姿势;当瓶盖由圆形改成方形后,能有效解决容易起滑的问题。
这些好设计,带给用户的是方便、贴心的关怀,这也是未来中国设计要努力的方向。
刘洋认为,设计人才短缺是糟心设计泛滥的重要原因。设计酬劳低廉,知识产权频受侵犯,不少设计师被迫转行。他呼吁国家尽快完善设计师的职称体系,为设计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让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设计行业中来。
而国内设计人才培养的状况,也令蔡军担忧。“不少院校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讲授的内容还比较皮毛,在实践时用处不大。更严重的是,学校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积累,导致学生对同理心的感受不够,在设计过程中,很难顾全用户的心理需求。”
出现糟心设计,难道仅是设计师之过?王小章觉得并不是这么简单。
王小章认为,市场环境难辞其咎。如果一种产品是垄断性的、不可或缺的,设计得再糟心,人们也不得不买,这种设计将很难改进。只有展开更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消费者更难“伺候”,糟心设计才会失去存活的土壤。当设计师花更多时间调查市场,倾听、挖掘用户需求,消费者真正成为“上帝”,才能形成设计的良性循环。
“消费者应该主动传递声音,督促设计师及生产厂家对设计标准、设计理念等不断完善。”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与公共事务部任静说。
“工业设计在中国大范围展开的时间并不长,成长还需要时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最美应用负责人、设计师马力建议设计师们更应该自信起来,不断历练、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缩小与其他国家优秀设计师的差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