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科幻片《银河护卫队》上周内地上映,票房、口碑一路直上,字幕翻译却招来一浪接一浪的差评,不少网友甚至自发组织给字幕“捉虫”。
在配音译制片逐渐衰落后,字幕原声版的引进片成了国内观众观影首选。而随着观众外语水准的提高,字幕翻译也屡遭吐槽。记者采访了解到,字幕翻译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活,操刀的却大多是“非专业人士”。
《银河护卫队》字幕被吐槽“错误不下40处”
对一批“细节控”和“字幕控”来说,《银河护卫队》字幕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多让他们无法容忍。
电影公映当天,“豆瓣电影”就出现大批网友吐槽和“捉虫”。网友“谷大白话”总结全篇翻译错误不少于40次,如影片中Moons应为“卫星”,翻译则是“月亮”;男主角被称为“特蓝人”,而Terran为拉丁语,本意为“地球人”……
滥用网络用语也是“字幕控”们无法容忍的。网友“大夫唐”针对《银河护卫队》字幕翻译贾秀琰吐槽道:“译制片杀手,自2011年年底至今始终流窜‘作案’,惨遭其黑手的译制片有《环太平洋》《饥饿游戏2》以及《银河护卫队》等。”在《黑衣人》中,曾出现了“地沟油”、“瘦肉精”等网络用词,在《环太平洋》中,甚至出现日本动漫中的“天马流星拳”,引得观众大叫“出戏”“恶俗”。相较而言,《银河护卫队》字幕翻译在“随意发挥”上其实已经收敛不少。
四机构担任译制工作,“非专业人士”垄断
曾在美国看过《银河护卫队》的中国留学生“特生”表示,《银河护卫队》属于翻译难度很大的电影,“笑话都太美式了,很多就像是‘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类被网友玩坏了的搞笑句子,如果让美国翻译译成英文,难度得多大?除非是对英文、美国文化以及美式电影都极为了解的人,才能翻译出合格的字幕来。”
据悉,目前国内有四大翻译厂担任引进片的翻译工作,分别为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北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八一(八一电影制片厂)、上译(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由于一年才能分到几部电影的翻译任务,国有电影厂的专职字幕翻译几乎绝迹,如今担任翻译的多为电影行业相关工作人员,比如媒体人、大学老师,或者电影公司内部人员。
被很多网友“追打”的翻译贾秀琰是八一厂工作人员,其专业是文学,被招聘进八一厂时担任的是宣传工作,因当时翻译缺人,加上贾秀琰看过不少英文小说,就被推上了字幕翻译的位置上,如今已经有十几部引进片的翻译经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有些电影字幕翻译工作直接外包给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最后由译制片厂审核之后进了影院,如去年公映的《悲惨世界》将大量音乐剧选段翻译得毫无韵味,翻译明显不懂电影和音乐剧。
报酬低、强度大,催生字幕“误速傻”
翻译讲究“信达雅”,如今不少电影的字幕翻译则被吐槽是“误速傻”。
八一厂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引进片从20部增至34部,票房也猛增,但电影译制费用却没有显著增加,一般来说总共5万元,包含了翻译、配音等各种费用。“与进口大片动辄上亿元的票房相比,这个数字还蛮尴尬的。”上海译制片厂厂长刘风也表示。
报酬不高,强度却不小。“进口片通常译制时间很短,尤其是分账大片,一般都是上映前一个半月拿到剧本和音像素材,再利用20天完成翻译、配音、审核等多个流程,留给翻译的时间就更短了。”贾秀琰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译制厂在招聘过程中的筛查和对译制质量的把关甚至还不如网字幕组严格,“误速傻”字幕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报记者 罗薇薇
《银河护卫队》海报。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