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冰之后,何去何从
近日,上海首开先河试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首批8名获得资质证书的街头艺人获准在静安区安义路沿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试点表演。如今,一个月的试点期限已到,持证艺人该何去何从?相关部门昨天表态:“既已破冰,不会让冰再结上。”将创造条件继续往前走,在12月中上旬启动新一轮的试点。
允许街头艺人持证表演难在哪?
“这具有破冰意义,是上海在现代文明发展中跨出的一大步。”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评价上海此次试点的意义。2004年,罗怀臻等专家便在两会上提出过相关建议,弹指一挥10年过去,看起来似乎很漫长,但背后的不容易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了解。“首当其冲是无章可循。”罗怀臻透露,关于街头艺人的合法化,全国范围内至今没有相关法规。而究竟什么样的表演算街头艺术,也没有相应的标准。此前上海开过多次论证会,涉及多个职能领域,要达成共识并不容易。
对此,这次试点平台的搭建方静安区文化局相关人士深有体会。副局长朱维妙说,为了试点,专门成立了组委会,整合各方力量,包括文化局、市容管理局、商委、税务等14个部门。仅以税收一项为例,文化局事先与税务部门沟通,试点期间不对街头艺人收税。但如果大范围推广,还要不要收税、怎么收,税务法中有没有相关的税种?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另一个难点是观念的转变。“不少人认为观看街头表演,给钱是施舍。其实不然,这是对街头艺术的认可,承认其对城市文化环境的烘托和营造作用。”朱维妙说,从一个月的试点情况看,大多数人对街头艺人持宽容和理解态度,如果表演出色,人们会选择驻足欣赏,但目前愿意主动掏腰包的不多。
下一轮试点,如何做得更好?
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将街头艺术推行下去是大家的共识。“街头艺人的表演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在巴黎、纽约、伦敦、莫斯科等欧美城市随处可见。上海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街头艺术不可或缺。”为首批8位街头艺人颁发演出资质证书的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如是说。
事实上,在实现人群聚合上,街头艺术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静安区文化局局长张爱华透露,近年来,在电商的冲击下,传统商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商家纷纷在购物体验上做文章。通过街头艺人让人们停下脚步,不失为一种办法。
而街头艺人们也希望继续持证上岗。“暖心!”这是王路平、王士平兄弟发出的感叹。过去一个月,他们编织的艺术气球给小朋友们带去了欢乐,也给自己带来了成就感。水晶球表演者陆昕一说:“看到大家喜欢我的表演,很满足。”他说,有两位杭州姑娘来看表演,回去后发来微信:“今天本来很不高兴,看了你的表演心情好多了。”陆昕一说,过去一个月,每天都能收获满满的感动。但冬季马上来了——“我表演水晶球,对衣着有很高的要求,最佳状态是穿短袖,这样手臂比较灵活,但冬天在户外如何抗得住?”街头歌手凯子也坦言,希望表演时有相对独立一点的空间。
对此,静安区有关领导透露,他们已经在跟愚园路的一家商场沟通,希望为街头艺人增设室内表演空间。市文广局市场处处长杨瑞娴告诉记者,在条件成熟后,上海计划扩展持证街头艺人的数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演场地。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