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电影:梦想绿色未来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明显,人们对于所处的生活环境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努力着。近年来,电影人也开始通过电影这个武器,向人们传播着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故事,表达着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切,而以反映人类生态思想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电影,可以归类为这样一类———生态电影。
西方的生态电影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在上世纪80、9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电影更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一向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电影,就拍出了很多经典的生态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那些来自美国好莱坞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有影响的电影,都在或明或间地表现生态的主题。为人们所熟知的,有《侏罗纪公园》(1993年)、《未来水世界》(1995年)、《龙卷风》(1996年)等等,而进入21世纪以来,直接以生态为主题的电影就更为密集,《世界末日》、《2012》和《阿凡达》等电影的诞生,直接宣告了生态电影的崛起。
生态电影由发端到繁荣,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步深化,这在影片的主题中也有清晰的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生态电影的发端期,生态思想还局限在简单的环境保护层面,而在生态电影的发展期,故事片、娱乐片、科幻片、卡通片等都开始拥有了强烈的生态意识,突出的特点是对人类科技的担忧、对未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剧烈反思,所以电影对这些题材表现夸张和渲染。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电影则对生态的认识更加理性,把生态的视角伸入人类思想的内部,能够对原来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反思和升华。其中《阿凡达》不仅以3D的手段为观众展现了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的自然环境,而且描绘了那里神秘、古老的生态组织,电影肯定了潘多拉的生态思想,深层次地揭示了生态冲突的本质就是信仰的冲突。植物与人也是平等的,如同人类自己的身体。《猩球崛起》影片通过人类与猩猩之间的斗争,警告人们如果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引起生态的不平衡,将最终导致人类毁灭。影片对于生态伦理观进行了深刻的透视,为生态主题影视作品由伦理道德的层面向更深层次的伦理生态批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我国,影片《可可西里》是生态电影的代表之作。这部于2004年上映的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影片中所寓意的不仅仅是保护野生动物,也体现了藏族特有的生态观念。而在2014年初上映的《私人定制》虽然算不上生态电影,但结尾部分公司“私人订制”四位员工在“世界道歉日”到来之际,分别对着被雾霾遮蔽的太阳、被污染的河水、因挖煤下陷的草场、因砍伐萎缩的树林道歉,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和重视。
曾拍摄过多部反映人与自然纪录片的制片人张铭泽表示,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电影还处于从对生态的科普宣传向把生态环境作为附加背景转变的阶段,生态电影的发展无论从对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还是从表现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生态电影。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电影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发挥深入人们生活、激发人们共识的作用。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高涨,生态电影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电影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产品。
“我们现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生态电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空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标准、题材指导等方式,引导电影业出品更多更好的生态电影,让生态电影与国产电影共繁荣。”张铭泽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