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促良性竞争
作为网络文学内容产出的主要平台,商业文学网站也应对自身的运作模式进行调整。
当前的网络写作机制是采取读者付费、作家不断更新的网络连载方式。人们经常指责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但只要不是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作家获取应有的写作收益,读者养成在线付费阅读的习惯,事实上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这可能也是未来作家创作与阅读的主要模式。在笔者看来,真正给网络文学带来诸多病相的,是网站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以及在这种商业压力下作家随写随发的更新模式。以起点为首的各商业文学网站,为了获取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设置点击榜、收藏榜、推荐榜、月票榜等各种榜单,并在粉丝中不断挑起月票之战,不断激起作家之间、读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机制下,作家除了需要绞尽脑汁制造各种“爽点”,还每天随写随发、保持更新,甚至一天三更。这种随写随发的更新模式,不仅质量粗糙,越写越长,注水严重,而且对写手身体十分有害。
在笔者看来,文学网站应该对当前的运作模式进行调整,需要适度地淡化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淡化作家之间的恶性竞争,最重要的是应采取措施避免网络作家这种随写随发的更新模式。一个可能的选择是规定作家在发表前应提供完结文供编辑审核。目前有些作家已采取这种操作模式。这种操作模式会有效改善当前网络文学的写作生态,并带来诸多好处,一是让作家有较多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构思与修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总是处于急迫匆忙、随手乱编的写作状况之中;二是可有效避免网络作品越写越长的注水现象;三是有利于网络作家的身心健康;四是提高了写作的门槛,避免了滥写、弃坑等写作乱象;五是给了编辑较大的回旋余地,让他们有条件对作品进行严格的把关。在笔者看来,在文学网站目前普遍采用的运作模式之下,网络文学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了死胡同。网站必须要引入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改善恶劣的文学生态,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网站的品牌形象、加强社会责任,同时也有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批评须切中要害
目前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态度,一是歧视网络文学,避而远之,完全置身事外;二是积极关注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很多,但多是宏观笼统的分析,常借用各种媒介理论、文化理论去“套”网络文学,貌似深刻实则言不及物。这实际上都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关于网络文学的文学批评仍然是“失语”的。相比其他文学研究领域,批评界与网络文学之间的隔阂是相当突出的。
在笔者看来,批评家首先必须介入网络文学,不能因为其质量低劣就不去关注。当下网络文学更需要批评家发出有勇气、有真知灼见的声音。网络作家如此之多,受众如此之广,今日批评家理应有所担当,尽力以文学批评去扭转写作中的不良现象,去促成作家的转型,去挖掘网络文学新的可能性。其次,批评家必须熟悉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批评家应该如同作家、读者一样,成为一个网络的土著居民。否则,批评家针对网络文学的发言就只能是各种隔靴搔痒、大而无当的分析。第三,批评家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会网络发言。如果发言只是停留于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批评就很难对网络创作有真正的触动。
网络文学可以娱乐化、产业化,也可以传递正能量,这两者并不存在根本矛盾,而当下的网络文学却未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各方努力,网络文学既能保证作家收益,同时又能真正传达出真善美,传达出努力(非当下网络小说中靠“金手指”实现的所谓“励志”)、友情、信念等社会正能量。在此基础上,也许会带来网络时代真正的文学繁荣。
(作者黎杨全 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