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展”落幕:讲述“史上最牛”女性的故事[图]

2016年07月14日07: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妇好走了,留下幕后故事无数

  冯好(左一)在布展现场

  李丹丹正摆放展品

  6月26日,火爆了百天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落幕了。据第二天的媒体报道,三个多月来,“妇好墓展”共接待了近35万人次的参观,落幕当天更开设了中考学子专场,直至晚上9点才迟迟闭展。

  最后一天,参与“妇好墓展”的主创人员都出现在展厅了,除了充当讲解员的角色,也为再好好看看自己一手孕育的成果。从设计师李丹丹的朋友圈里看到当天的现场照片,我在微信里问她什么感受?良久她回复我:心情挺复杂的,精心做完的展览第二天说拆就要拆了……同样的问题,内容负责人冯好则淡定了很多,抛来一句:习惯了,不会生离死别。外加一个笑脸。

  这对搭档的差异不仅在男女,也在70、80后之间的年龄距离。

  “妇好展”的口碑是伴随着金光四射的海昏侯流转起来的。入春以后,一直受万人瞩目的“五色炫曜”在首博闪亮登场,每天5000个入场名额早早预约一空。身边人观展归来,除了PO出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图,都会再加一句:看完海昏侯,再去地下一层看看妇好吧,真心推荐。

  终于如愿看了“妇好展”,而且是两遍,惊叹、流连、满世界推荐,和鼓动我的人如出一辙。

  一直想了解一场展览的幕后故事,吃了鸡蛋,也要看看母鸡的模样。妇好给了我一个绝好的理由。

  筹备一场不可能完成的展览

  1200平方米的展厅,四部分区域,400件展品,一个女人的一生,这一切只用了6个月。

  “在国内,筹备一次大型的展览,策划两年的时间再正常不过了。”杨文英馆长坦白相告,作为发掘40周年的综合性成果纪念展,光出土文物就达1928件,又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多家单位,却仅有半年的筹备时间,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展览。

  时间倒转至去年的9月,项目下达到策划研究部时,作为部主任,冯好确实觉得有点棘手,“这么重大的展览,只有半年时间,太紧张了!”但同时他又预感到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

  去年年初,他牵头开展了一项观众调查,通过问卷和面对面的访问形式,了解观众欣赏展览的习惯和满意度,调查结果在多方面引起了他的思考。复杂的展览结构、八股文式的前言均为观众所反感,他们甚至对文物的固定方式、灯光效果都持有自己的想法。

  考古学出身的冯好,也曾经热衷于向观众讲知识、充分阐释文物背后的信息,这同样是如今大多数展览活动停留的阶段。但搞了十几年展览后,他逐渐意识到必须从“学术”转移到“科普”,以普通观众的视角思考他们喜欢什么,他们能接受的是什么。

  捧着新鲜出炉的调研结果,冯好正期待进行一次实验性的尝试,恰巧“妇好”来了。“缘分吧,我们都叫‘好’,上学的时候同学就这么打趣过我。”

  接下项目,冯好就带着设计师跟随相关领导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实地考察,又与当地考古工作站的人员进行接触,吸取相关的信息。

  资料显示,妇好墓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也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墓葬。但囿于以往的条件限制,妇好墓的发掘成果并没有在社会上做过多的宣传,主持发掘工作的社科院考古所希望借40周年的时机,让这座3000年前的王室墓葬重新引起大众的关注。

  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

  寄予厚望自然压力倍增。回到北京,面对大量的资料、信息,冯好陷入了展览大纲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打磨过程。业内人都知道,一份是否合理、扎实的大纲,直接关系到一个展览的成败。

  执笔人通常是比较寂寞的,因为人多,难免嘴杂。着手前,冯好查阅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信息,发现涉及妇好的展览只在2012年台北故宫办过,而且主角仍是商王武丁,妇好只作为配角出现。

  冯好在自己的朋友圈做了一次小调查,挑了几十个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朋友,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妇好这个历史人物。“结果20左右的人回复了我,其中15%表示听说过,能相对准确地说出她是商代的人,连10%都不到。”这些都提示着冯好,妇好从来没有被完整地解读过,这位“史上最牛”女性身上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向3000年之后的人们传达。

  冯好想讲一个关于妇好的故事,摒弃一切枯燥的灌输,这也是他进行探索性实验的第一步。而以人物为主题的展览又最适合讲故事的模式。

  不料起手就有麻烦,研究商周史的人都知道,妇好这个人物,历史上的相关记载,仅见于200条甲骨卜辞。信息有限,还要从中提炼出故事,难。而且“妇好”这个称谓除了出现在武丁时代,商纣王时期也出现过,同名不同人。专家们也是经过反复研究,才于最近一二十年将两个妇好区分开的,稍不留意就可能弄错。

  第二个麻烦是商代历史距今太过久远,很多问题在史学界和考古界都存在很大的争议,面对同一件事物出现的不同观点,究竟选择哪个更靠谱?

  妇好作为王后的身份,本身就一直存在争议。商代没有“王后”或“后”这个词,传统观点认为“妇”就是“王妻”的意思,还有学者认为“妇”就是女官,但专攻商周史的冯好更倾向于将妇好定位于武丁的第一位王后。“从甲骨文上看,武丁的妻子里只有三位以正妻的待遇被后代列入祭祀的名单,妇好是第一个,说明她的地位相当于王后。”

  可以说类似的辨别无处不在,是不是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认可度高不高,筛选的过程十分谨慎。

  最大的麻烦,也是冯好认为有关展览成败的,是“怎样让观众有认同感,觉得妇好不是一个遥远的高贵的王后,而是跟普通个体有关系的”。

  最终,展览被确定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葬礼四个单元,透着小文艺范儿,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古代女性的家庭生活、夫妻感情和母子关系,绝不刻意塑造高大上,光讲丰功伟绩。至于那些学术争议,都埋在后面看不见了,一切践行“看着不累”的标准。

  另一个实验性的创新来自展览标题,过去首博关于古代的展览基本都采用四个字为题,出自《诗经》或《汉赋》,好听好看。冯好坦言自己曾经也很喜欢用,但最近一两年开始厌倦了,“距离普通观众距离感太强,我需要更接地气的标题。比如这次的‘王后、母亲、女将’,三个词既概括了妇好的一生,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逛商场逛来的灵感

  馆里七八位设计师,李丹丹的风格一直比较细腻,加之女设计师把握女性主题,更游刃有余。冯好对空间的利用要求很高,他负责的展览总是要求设计师地上有,天上也要有,给观众丰富的体验。这次“妇好展”的展厅层高7米,尽可以做不少文章。

  3000年前妇好生活的场所什么样,没人能给李丹丹一个答案,冯好也只是扔她一句“让观众一踏进展厅就感受到浓烈的女性气息”,留她一人“思考人生”去了。

  李丹丹的独门秘籍是逛商场寻求灵感,而且还净是高档商场,专门研究人家的店铺装饰。

  几天逛下来,终于有一天眼前一亮,“有家店铺挂了一排珠帘,后面衬的镜子,金属的质感显得非常华丽,就是我要的感觉!” 她马上上万能的淘宝去搜货,查看大量的实景效果图,越看心里越笃定。

  在展厅内大量使用金属珠帘,要算“妇好展”的又一创举。千万别小看这一粒粒珠子,经过多番研究和对比,李丹丹才确定下“铁芯、外面镀铜粉”的材质,以求更符合高贵的宫廷气息。

  因为需求量大,供应商的库存不能满足,李丹丹要求对方紧急供货。可正值春节期间,工人全歇了,对方告知要十五以后才能出货,等再运到北京就3月初了。

  想法虽好,也要能“兑现”才行。开展时间迫在眉睫,馆里领导都劝她更换材料,以保证工期。

  “代替材质是一种塑料珠,手指肚儿那么大。我们也拿着样子到展厅去实地比划,看到底行不行。我站那儿憋了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说,这个不行!”冯好也赞同:“垂感太差,感觉很low。”

  李丹丹咬着牙算计各种时间,算来算去,一跺脚,还是坚持原方案,死等。终于把珠子盼到了,其他施工项目也基本完成差不多了,所有的工人都被叫到一起穿珠子。一米内就要挂10条珠帘,不同的区域需要的长度又各异。将一条条串珠别到卡件上,再将卡件固定到梁架上,最后对珠帘进行整体修剪……完成的一刹那,李丹丹觉得之前冒的风险,值得。

  80个字的前言

  元旦前后,大纲基本定稿了,但各类文字说明还没有起草,不过冯好已下决心将实验进行到底,先拿前言开刀。

  以往的展览前言,二三百字的容量要概括整个展览的主题思想,常常绞尽了主创人员的脑汁,观众却并不领情。调查显示很残酷,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会驻足读一读,年轻人根本不看。

  春节期间,冯好和设计师李丹丹在馆里加班加点,丹丹的老公也“亲情陪同”。冯好写一稿就给夫妻俩过目,对方提供了很具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让冯好完全推翻重来,最终有了“她是谁”。

  这段80余字的前言以设问句的形式交代了妇好的身份与时代背景,杨馆长阅后评价:就我这么多年的观展经验,从来没有见过。

  冯好的目标很明确:“我就要简短,而且刻意强调文字的形式美,一句比一句略长,像座金字塔似的,无处不设计。”

  传统的博物馆学认为内容指导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冯好并不认可:“不存在谁指导谁、谁服务于谁,一次成功的展览源自内容与形式的共同创作。”所以当李丹丹站在设计角度向他提出建议或质疑时,他都会认真倾听。

  “刚开始我把展览内容分为五个单元,‘她的时代’之后是‘她的丈夫’。丹丹看了,觉得这两个单元内容有些空泛,难以着手,请我考虑是否能合并。”

  受李丹丹启发,大纲里的武丁完全不独立出现了,成为妇好的绝对陪衬。没想到开展后,这大胆的实验让武丁的好丈夫形象意外地深入人心。

  文字的魔力

  珠帘和帷幔的运用阐释了李丹丹内心对女性气息的解读,也在日后的展览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说氛围的营造是难以名状的,恐怕见仁见智,然而一旦遭遇实打实的“硬通货”,设计师的实力则必须足够能“与之抗衡”。冯好评价,甲骨文灯箱和玉器展柜是整个展陈设计的两大亮点。

  由于有关妇好的记载只见诸于卜辞,只有它们可以直接、生动地将这个人物呈现在今人面前,因此将甲骨文奉为整场展览的灵魂毫不为过。

  对“灵魂”的展现,大纲上的要求并不复杂,以图版说明的形式呈现即可。李丹丹的第一反应却是:“如果就上图版,肯定不好看,也没效果。仅仅美观的方式和恰当的方式,传递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必须将大纲里看似简单的指示转换出来,通过视觉效果的引导,让内容散发出足够的吸引力。

  李丹丹设计的甲骨文灯箱其实并非多么玄妙,只是她摒弃了传统灯箱或圆或方的外形,制作成与甲骨一致的形状;光源选择也不是通常的白光或黄光,而是模拟烛光的红色,将灯箱里的卜辞烘托得神秘而又夺目。

  镶嵌在展墙上的一只只甲骨文灯箱,讲述着曾经发生在妇好身上的故事,她带兵出征了,她生女儿了,她牙痛发作了,她出门去看朋友了……文字的魔力果然是无与伦比的,胜却一切沉默的陪葬品。(下转B7)

  文/本报记者 颜菁

  图片提供/首都博物馆

(责编:陈苑、李岩)

推荐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