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舞乐文物展"展出 2500年前的木箜篌再现真容

2016年07月16日08:09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2500年前的木箜篌再现真容

这件木箜篌是世界出土年代最早的拨弦古乐器。

形态活泼的打马球俑。

昨天,欢快的麦西来甫乐曲在国家大剧院东展厅奏响,来自新疆的 “西域回响——新疆古代舞乐文物展”,展出了西域三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古乐器、古俑和古文献等120件(套)珍贵资料,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5件,让观众一睹古代丝绸之路的乐舞之美。

早在3000年前,东西方舞乐艺术交流的盛会就在天山脚下拉开序幕。人们为了讴歌圣神生命,欢庆美好生活,用音乐和舞蹈表达情感,展览上的许多展品都可以佐证这一点。

最早在7000年前诞生于浙江一带的埙,到了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经出现在新疆地区。展览上一件形如小海螺的陶埙就是证明之一。这件陶埙只有10厘米长,两端细、中间粗,呈橄榄形。一端有吹奏用的圆孔,腹侧4个排列整齐的孔,用于发音。它出土于哈密伊吾县,而哈密正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一站,地理位置上存在优势,使得埙这种乐器从甘肃河西走廊传入新疆成为可能。

而古代弹拨乐器箜篌的传播途径则正相反。它从中亚传入新疆,后来又传入中原地区,汉唐时代非常流行。展览展出了两件距今2500年的木箜篌,都是用整块胡杨木挖刻而成,非常珍贵。其中一件木箜篌也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出土年代最早的拨弦古乐器。

唐代马球运动曾风靡全国,关中、江南、贵州都有相关文物和文献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打马球俑”,也为这份马球运动分布图增加了一站。在此次展出的各类俑人中,打马球俑尤其精致,西域良马配上彪悍的骑师,别有风韵。

吐鲁番等地还出土过大量百戏俑、杂技俑、傀儡戏俑、舞马俑等,它们与中原出土的类似文物共同佐证了戏曲艺术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发展与繁荣。

汉唐时期盛行于中原的木偶戏,就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返流西域。展览中亮相的彩绘木胎舞蹈女俑和彩绘木胎宦官俑,均以木雕头部,彩绘面貌,用纸捻成臂膀,外穿绵绢衫裙,宛若真人。两个俑人中,男的挤眉弄眼、滑稽逗乐;女的身姿窈窕,有嘲弄欢欣之态,显现出他们是表演歌舞、戏弄以娱乐世俗的角色。

此外,一人顶杆举起一个孩童的倒立俑,两人舞狮子的狮子舞俑、戴面具舞蹈俑等,也展示出西域杂技的高超技艺。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相信很多读者都很熟悉。不过“苏幕遮”这个词牌,最早曾是西域龟兹国的一种乐舞形式,也代指上演这种乐舞的特定节日——乞寒节。古代西域,人们为了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要戴上面具表演乞寒胡戏。展览利用动态数字手段,将一件龟兹舍利盒上的彩绘苏幕遮乐舞场景再现出来。

色彩浓郁的背景中,男男女女21人组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乐舞队。队伍中有人执舞旗,有人手牵手舞蹈,有人拿着舞棍独舞,还有乐队现场吹奏和儿童在一旁助兴。人们头戴各种面具,乐舞气氛威武雄壮,为这种传奇般的乐舞更添魅力。

浏览大剧院东展厅,还可以看到3000年前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汉代的铜铃、公元4至6世纪的克孜尔石窟天宫伎乐图、唐代《舞伎图》等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勾勒出的历史发展轨迹。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15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新疆舞蹈和音乐演出、专题讲座等活动。供图/大剧院

(本报记者 李洋)

(责编:陈灿、陈苑)

推荐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