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而很少知道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及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同样描述清明却轻松欢乐的诗词。
有民俗学者称,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种种欢乐,可以说既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嬉戏之日。下面请您跟小编一起从绘画作品中看看古代清明节是什么景象。
清明之日禁烟火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清明前后,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这个习俗源于什么呢?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 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然而,介子推态度坚决,宁愿葬身火海。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唐代诗人王建的《寒食》有句“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说明了这一习俗。据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代诗人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