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流传这样一句话‘正月十五挂花灯,八月十五看兔王’。几百年来,兔子王已经成为济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征。从我爷爷那辈起,我家就是捏着兔子王将中秋文化代代相传下来。”济南周氏传统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说道。
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临近中秋佳节,周秉生创作的“传统兔子王”和“蛋壳兔子王”吸引无数游客驻足,一时成为大家争相抢购的中秋贺礼。
济南周氏传统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 摄
济南兔子王,一个美丽的中秋传说
兔面人身、白面红唇,憨态可掬的兔子王实惹人喜爱。周秉生介绍,兔子王的背后流传着为人感动的中秋神话。
济南以泉城闻名,城内百泉争涌,泉水甘甜清澈。
传说在早时,济南地下的泉眼又脏又臭,流出的臭水经常惹得小孩生疮病。月亮奶奶有药专给富人治病,不给穷人治。见此情况,住在济南城里的少年任汉想接济穷人,巧恰在八月十五月亮奶奶生日那天,跟随老和尚祝寿趁机混进广寒宫,盗得治病的药饼。正想赶快溜走,不料宫外乌云密布,只剩个碗口大的彩云眼,自己怎么也钻不出去。
眼瞧着寿宴散了,情急之下,在一旁的玉兔为了保护任汉,牺牲自己,将自己的皮剥掉给了他。任汉为了济南的穷苦百姓,忍着悲痛接过兔皮披在身上,变成兔形,含着一大串药饼,从云眼钻出来,恰巧落在济南城的一条巷子里。为了让每家的病人都能得到医治,任汉想办法,把药饼塞到七十二个泉眼里去,这些泉水立刻变得清澈甜冽,成了济南府的七十二名泉,一夜之间流遍了济南城。第二天家家户户喝了泉水病人好了,做饭都是香喷喷的。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 摄
“日久年深,人们就把兔子神叫成兔子王,把药饼叫成月饼。兔子王也成为了济南中秋拜月的吉祥物。”周秉生回忆,在济南,旧时中秋节拜“兔子王”是传统项目,中秋前一周,街上就满是卖“兔子王”的。
“周氏兔子王”尽管不是当时做的最有名最多的,但是却是最终被传承下来的。周氏兔子王以黄河细胶泥为原料,经16道工序加工完成,有十几个品种。从姿势上分有坐兔王、站兔王,从性别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从衣着、坐骑上分,则有大红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宝等类别,从脸谱上分有大花脸、小花脸,还有表现群体生态的兔子山。
济南周氏传统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现场创作兔子王。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 摄
为了将济南独有的中秋文化融合到传统兔子王的表现形式中,周秉生的父亲、周氏兔子王第三代传人周景福别具匠心,一双巧手设法将长长的耳朵与头部用弹簧相连,将兔子王的中空与绳线相连,手一拉绳,兔子王的双臂就上下做出捣药状,耳朵自由摆动。
由此,与北京 “兔爷”、天津“兔爷”相比,济南的“周氏兔子王”以动闻名。
济南周氏传统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创新产品“蛋壳中秋兔子王”。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 摄
蛋壳里彩绘兔王,中秋文化代代传
2004年,周景福去世,周秉生作为周氏兔子王的第四代传人,担起了兔子王传承的重任。
周秉生是首次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了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兔子王推向全国,他不但精心制作了传统兔子王,更历时三个月时间特别创作了“蛋壳兔子王”。
“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工艺已经渐渐淡忘,我作为传承人就要想尽办法,把济南的文化历史讲给年轻人听。”如何让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济南兔子王,是周秉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偶然的机会,他突发奇想,琢磨出在蛋壳里彩绘兔子王的创新方式。
济南周氏传统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正在向游客介绍济南兔子王。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 摄
一枚鹅蛋,周秉生先在蛋底打个小眼把蛋清蛋黄漏出来,用小刀慢慢将空蛋壳一分为二,然后在蛋壳里彩绘兔子王。要在带有弧面的蛋壳里作画实数不易,既不能改变传统兔子王的原型,又要画出实物的立体感。为掌握好绘画的方法,周秉生整整练了三个多月。这其中,他也不断尝试把兔子王捏成拇指大小,将实物放进蛋壳里。
博览会期间,有不少年轻人被“蛋壳兔子王”所吸引,周秉生一边向大家介绍济南兔子王的特点,一边反复把老济南的中秋文化讲给大家听。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周秉生开始在校园开设兴趣班,公益授课传统兔子王的制作技艺。虽然济南兔子王以周氏闻名,但他还是希望,老济南人人都是兔子王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