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嘉賓
許錦:文物局瓷器專家、古玩世家
吳先生:不願透露姓名的內地古玩商
吳光偉:某民間博物館副館長
在宋代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1.85億港元落槌后,匡時總經理董國強表示,這件汝窯高價成交在瓷器市場中是個孤立事件。藏家們也都清楚在拍賣市場上見到汝窯的幾率。不過“天價”汝瓷還是引發了藏界的種種躁動,而記者也恰好參與了幾位行內人士的探討,頗具趣味性,在此整理,以饗讀者。
2億買汝瓷,買貴了還是買便宜了
目前收藏界流行的觀點是,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宋代又是中國瓷器發展史的巔峰階段,汝窯的存世量更如鳳毛麟角一般,那麼,在元代瓷器幾年前就可以拍到2.3億元,清代瓷器動輒一兩億元的拍賣場上,花2億元買進汝窯,到底是買貴了還是買便宜了呢?
許錦:我覺得既沒買貴,也說不上買便宜。汝窯從宋代到現在,存世極為稀少,此前的說法是存世70件左右,有5件在私人手中。蘇富比的說法是,存世79件,而現在行內有一個說法是340件左右。像這回拍的這件,完整,沒毛病,造型端庄,這很不容易。這樣的東西一旦進入藏家手中,他就當作傳世品傳給后代,不會再往外賣,你連碰到的機會都沒有,這個角度看,你說2億元貴嗎?肯定不算貴。像國內的有錢人,比如煤老板,拿出個2億元買這樣的東西,能算多嗎?我覺得不算多。但是有一條,2億元畢竟是2億元,能在這個價位出錢的人少之又少,大家比較理性,你說他買便宜了,也肯定說不上。
吳先生:關於價格問題,我的觀點是,如果純粹從文化收藏角度出發,買東西的人其實不會在意價格高低──價格高低實際上沒有意義。為什麼我們今天對價格敏感呢?那是因為,今天的收藏界和拍賣行,那些掏錢的人不是文化收藏,他在意的是經濟價值的積累。比方說,今天的拍賣市場,基本上10個人裡面有8個都希望古玩能夠傳承有序,希望它有出處,從哪兒來的,背后都有個故事。這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實際上,買家願意多花錢買個傳承有序,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將來能夠賣到更高的價。古玩背后的那個故事,一般人沒法知道是真是假,甚至也不在乎是真是假,這才是問題。你要是真的文化收藏,你不會跟著市場走,你花20萬元買一個造型很好的民窯盤子,你會買得很踏實。
吳光偉:我覺得花2億元買這個東西根本不貴。汝窯這種極端的東西,歷來就是最貴的珍寶。乾隆當年收了150件汝窯盤子,還為此題詩。可以說,歷代皇家對於汝窯都很推崇,儒家的思想上行下效,已經深入到國民的骨子裡去了。現在我們這個行裡,說到拍賣,一般隻拍明清瓷器,永樂、洪武都不敢認,能認到宣德就到頭了。這是水平的問題,也是認識問題。我覺得,大陸至少有1000個人都買得起這次這個汝窯盤子,但是敢買嗎?你認識到了嗎?看新聞說,某地公安局長藏了1000萬元現金在家裡,地縫、地板、牆板、夾板、天花板裡都是錢,你說他怎麼不買藝術品呢?他不單是錢的事。
瓷器,為什麼內地拍不過香港
近兩年,中國內地拍賣行不斷做大,令全球藝術品市場為之動容。在中國書畫拍賣等方面,內地拍賣行也都佔據優勢。2012年春拍之前,內地拍賣行加大了全球征集的力度,那麼,為什麼這一次汝窯拍賣,藏家沒有把汝窯交給內地拍賣行,內地瓷器拍賣為什麼做不過香港呢?
吳先生:香港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也是一個國際收藏家風雲際會的地方,這種金融發達、講規則、買家匯集的環境,非常有利於頂級拍品的拍賣。反觀國內,拍賣行給人的印象還是信任度不夠。雖然說國內也在拍出高價拍品,但現在的一個趨勢是,藏家花很多錢去砸一個東西,這種情況越來越少。國內往往有一些很高級別的東西不敢上拍,即便是上拍也不見得賣得出去,這和拍賣環境有關系。
就瓷器拍賣來說,文化理解是另一個障礙。國外早在19世紀后期,法國、德國、葡萄牙就產生了一批東方文化的探索者,他們開始研究中國廣泛意義的文化現象。我們自己反而沒有把這個文化當回事兒──瓷器不就是個玩意兒嘛!所以中國人稱我們的文物為古玩,並沒有從陶瓷本質去看文化,沁入的心血也沒那麼多,這種情況到今天仍然如此。你看到中國內地的民間收藏大軍似乎起來了,但其文化素養及文化理解水平都不夠。
許錦:我覺得,汝窯不在國內拍賣,與國內專家鑒定狀況有直接關系。你說汝窯這樣的東西,誰見過幾件?故宮博物館裡有多少?像我們北京市級的博物館都沒有。國內專家意見如果不一致,拍賣公司就不敢上拍。現在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就是錢多人多,但不代表有眼力,有信譽,有誠信度,相比之下,這個盤子在香港拍賣的成功幾率要高得多。
吳光偉:我覺得就這件瓷器來說,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文化上,我們內地在古玩方面是有斷層的。這種斷層在國外沒有,在內地而外的整個大中華圈也沒有。比方說,大家族裡面的香港張氏家族。張永珍為什麼能花2.5億元去買乾隆洋彩葫蘆瓶,因為他們家裡就有。兩岸故宮裡都沒有的雍正御制款的,羊脂膏白質地瓷胎畫琺琅,他們家就有。這個同家族傳承有非常大的關系。歐洲家族裡,亨利八世在乾隆年間向中國定制瓷胎畫琺琅,燒制5.8米的塔作為登基時的儀仗品。外國一直也沒有中斷過對中國瓷器的研究與仿制。他們的認識比我們高得多,因為他們反復實踐與研究探尋都做不出來,所以非常重視。當年我們的古玩界處於一個很高的層次,出現了像孫瀛洲這樣瓷器研究大家。
從商業營銷上看,大家都知道蘇富比拍賣行出來的都是硬通貨,可以在全世界12大銀行的藝術品抵押部暢通無阻,所以人家敢花大價錢去買,這在我們大陸可就懸了。為什麼我說古玩業有斷層?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我們也發展到這種程度。1922年,溥儀拿出一批東西在英國銀行抵押了400萬銀元,包括一批玉璽、字畫和琺琅器,當時請的是翡翠大王鐵寶亭先生鑒定。以前的古玩屬於金融行業,中國最好的高翠料子現在還在上海交通銀行的地庫裡。
瓷器收藏看衰了嗎
自“天價”汝窯拍賣之后,一些藏家聲稱手中擁有汝窯的聲音也不時傳出,但總體而言,各方的反映基本上比較冷靜。然而,另一個問題隨之浮出水面,那就是大家似乎不太看好中國內地瓷器的市場狀況,那麼內地瓷器收藏到底進入了怎樣的市場階段呢?
許錦:我覺得內地瓷器市場還是不成熟,尤其是現在,很亂。其實古玩市場中,好的東西還在國內。在國內的古玩店裡,價錢也沒有拍賣行那麼貴,這其中可能就有好的寶貝。比方說,這個東西可能值兩個億,但在一般的店裡,店主收進來花幾十萬元,賣個一百來萬也就可以了。隻不過,到店裡去買東西的人,有眼力的也是少之又少。有的人看得懂但買不起,有的人有錢但看不懂,所以一般來說,賣不了高價。市場現在就是這個情況。像我經營古玩店二十年了,好不容易碰上個有眼力又有錢的買者,你也沒法要太高的價。
吳先生:國內民間有不少人聲稱有汝窯,但即使有,也送不進拍賣行,在店裡也絕對賣不了天價。我記得當年鬼谷子下山圖罐的成交消息像重磅炸彈炸了那麼一下,全國各地元青花燃燒了幾年,之后立馬就冷了下來。其實這裡面需要解決幾個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是最好的元青花,什麼是差一點的,什麼是民窯的。現在談起這個元青花,好多問題大家都說不清楚。我們內地是2005年以后才開始對元瓷進入實質性研究。英國1952年就確立了元青花研究,20世紀80年代元青花進入了國際市場。汝窯的情況很類似,根在我們這兒,但是人才斷層了。我們可以探討一些方式,比如說國家行為來組織個研究團隊,與民間共同來探討元青花,光靠市場解決不了問題。你看,2012年蘇富比拍的元青花基本流拍了。想想元青花的風潮,近二十年刮得多厲害。其實汝窯也是如此。
許錦:沒有標准,沒有正確的引導,收藏者就很難成長。我們這兒的店鋪交不起房錢就得走人,現在店裡的老板隻要是不賠房錢,賺得還略有結余能維持生活,就會堅持做下去。但是買東西的人這些年少之又少。瓷器市場從2008年以后一直就萎靡不振。消費者趨向理智了,這是好事兒。原先買的人不理智,假的都便宜啊,一瞅這元青花瓶子這麼漂亮價還不貴,馬上就買下了。現在的人走了一圈兒彎路后,發現每個專家說得都不一樣,干脆自己向老師、專家、店主請教,先自己鑽研學習。
吳光偉:瓷器市場其實買家需求強烈,但是不敢買,原因就是市場亂,鑒定解決不了。其實,我們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是一個朝陽產業。中國的東西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市場。當年瑞典人去敦煌搬走了經書,之后日本人、俄國人去敦煌就鑿佛像,德國人最后一看啥都沒了,就從青島運一批化學家把壁畫都粘走了。這個行業是個特殊行業,對個人的素質要求極高,尤其是個人收藏必須有一套自己的系統。90年代初的那些富豪,隻要膽子大就能搞到錢,但經不起考驗。后來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底蘊豐厚的家族。中國的富豪現在才開始學習,成長起來需要時間。目前的瓷器市場仍處於渾水摸魚的階段。
許錦:高古瓷這幾年就更不好了。現在買高古瓷的人比買明清瓷的人還少。高古瓷是國外拍得貴,國內價格低,像湖田窯有破損的東西,我幾百塊就賣掉了。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大款,特別愛買清三代的瓷器。高古瓷小件多,而明清瓷大瓶子,畫得還漂亮,就算買錯了擺在家裡也能當裝飾。同樣好幾萬,我干嘛不買一個好看的呢。
吳先生:我記得去年佳士得一個宋代的觀音像,高古瓷的吧,賣到了1000多萬。如果在國內的話,我估計就五六十萬左右。
許錦:中國封建文化的頂峰時期是在北宋,宋代汝窯能賣到“天價”也是這個原因。這些瓷器沒有花裡胡哨的紋飾,都比較簡單,充其量也就是一些定窯類的刻花、暗刻,多數都含蓄內斂,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像這樣的東西,達到極致后就可以賣到“天價”。
在宋代之前,像越窯、耀州窯這些,大多是大自然的顏色,不像后來的青花瓷,白和藍,顏色完全對立,是儒家以外的文化概念。像五彩瓷,也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審美、信仰、生活習慣等有關。元代大一統之后,中國文化多元化發展,中國陶瓷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元代后產生了青花瓷、五彩瓷等。面對這類瓷器,藏家也好,大買家也好,對它的關注自然和宋代之前對高古瓷的關注角度完全不同。高古瓷件小,沒有紋飾,一般在自己書房裡把玩,但價格賣不了太高,而且它的量也比較大。
現在的買家熱衷明清瓷,因為可欣賞的內容多,釉裡紅、粉彩、斗彩、琺琅彩,非常豐富。其實啊,我接觸的人到一定程度,把各類瓷器玩遍了,最后他最欣賞的還是高古瓷,因為這個大器、內斂,體現一種特別的文化,另一種審美。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