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西北軍破鋒八刀:日本兵怕掉腦袋脖子套鐵圈--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抗日西北軍破鋒八刀:日本兵怕掉腦袋脖子套鐵圈

2012年12月06日09:37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抗日西北軍破鋒八刀:日本兵怕掉腦袋脖子套鐵圈

圖為肩扛大刀的軍人。來源:廣州日報

29軍大刀隊。來源:廣州日報

  1933年長城抗戰令日寇膽寒 刀法傳人詳解“破鋒八刀”

  1933年,日軍進犯喜峰口,二十九軍組建了一支大刀隊,憑借手中的大刀片子,彪悍的大刀隊在白刃戰中令日寇聞風喪膽,當時日本媒體甚至驚呼:“明治時期以來軍隊的榮譽,在大刀隊面前顯得黯然無光。”於是便有了那首傳唱大江南北的戰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日前,當年大刀隊使用的“破鋒八刀”傳人馬鳳圖先生的孫女婿郭乃輝先生和西南大學副教授、中華武學博士陳寶強向記者介紹了大刀隊背后的武術傳奇。

  西北軍大刀隊由來

  歷史上,將傳統武術引入軍隊的情況十分普遍。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因缺乏現代槍炮裝備,冷兵器的使用成為戰斗的重要補充。其中影響最為廣泛、最令人暢快淋漓的,莫過於1933年第29軍在喜峰口進行的長城保衛戰,以及傳唱至今的《大刀進行曲》。

  因是“雜牌軍”出身,第29軍的裝備非常落后。長城保衛戰時,戰士們使用的槍械五花八門,漢陽造、毛瑟槍和土造槍各佔1/3,全軍機槍不到100挺,重武器隻有十幾門野炮和山炮,而且步槍大多沒有配備刺刀。“在組建29軍之前,馮玉祥根據西北地區民眾尚武的傳統,為士兵配備了大刀片,並邀請武術名家傳授格斗刀法,希望以過硬的單兵素質和精湛的大刀術來彌補裝備的不足。” 陳寶強博士向記者介紹道。

  1925年,當時的武術名家馬鳳圖受馮玉祥之邀創立了白刃戰術研究室,聚集名家創編教材,將武術中效果突出的格殺技巧用於軍事訓練,馬鳳圖和其弟親自編寫了《破鋒八刀》和《白刃戰術教程》。當時在西北軍中,精通武術的官兵為數不少,像張之江、張樹聲、佟麟閣、張自忠、趙登禹、吉鴻昌等高級將領個個都是好手。

  “在流派眾多的傳統刀法中,大多是以單手使用的短柄刀為主的,雙手刀自明代戚繼光、程宗猷以來,流傳面一直較窄,僅在少數武術家傳承。” 陳寶強說。

  據介紹,西北軍大刀隊原先名稱是手槍隊,這些隊員身材魁梧、體格強壯,是從全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好手,每人配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槍,人們更習慣稱他們為“大刀隊”。西北軍大刀有其獨特之處,它的重量一般在4斤左右,刀身較寬,刀頭前銳后方,近似宋代《武經總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長。使用時雙手握持,“長柄、寬刃、刀尖傾斜、刀身重的特點本身就是為雙手運刀設計的,十分利於劈殺。”“破鋒八刀”傳人、馬鳳圖先生的孫女婿郭乃輝教練告訴記者。

  喜峰口上刀光寒

  日本兵脖子上套鐵護圈,睡覺時也不敢取下

  1933年3月,日軍在喜峰口外以猛烈炮火攻擊中國守軍陣地,29軍109旅旅長趙登禹決定充分發揮戰士們大刀的優勢,與敵展開肉搏戰。3月10日,趙登禹令部隊埋伏於峰巒幽僻之處,待日軍距戰壕數十米時蜂擁而出,白刃落處,日軍頭顱落地,日軍200余名士兵被斬首者佔1/3。次日凌晨,趙登禹又組織500余名大刀隊員,凌晨3時,戰士們手持大刀,摸黑沖進日軍軍營,掄起大刀橫砍直劈。日軍猝不及防,死傷嚴重,不少人夢中便做了刀下鬼。遭襲后的敵營裡,到處是敵人的尸體,據后來統計,日軍共有400余人被斬殺。消息傳到國內,在上海的著名音樂家麥新創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聲傳遍全國,成為抗戰時期家喻戶曉的一支名歌。

  此戰過后,日軍指揮官命令與大刀隊對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憚大刀隊夜襲,睡覺時也不敢取下。

  1937年端午節,駐華北日軍曾“邀請”29軍軍官在北京懷仁堂“聯歡”,會上日軍軍官態度輕狂,恣意挑舋,一名軍官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此時曾在喜峰口大戰中率大刀隊夜襲日軍的董升堂旅長立刻找來一柄刀刃還帶著缺口的大刀,揮刀對舞,最后董旅長雙手執刀,鋒刃直指對手,緩步逼近,日本軍官隻好尷尬收刀。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全國軍民奮起抗戰,曾主持大刀隊訓練的馬鳳圖,在抗戰洪流中寫下《白刃戰歌》,呼吁將士們“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搗蕩寇塚。”

  刀法詳解

  現執教於甘肅省體育運動學校的郭乃輝先生,是馬鳳圖先生的孫女婿,從岳父馬穎達那裡繼承了“破鋒八刀”等武藝,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這套刀法。

  “破鋒八刀”薈萃了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清代吳殳《單刀圖說》等傳統刀法精華,動作簡捷,具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的實用特點。如第一招“迎面大劈破鋒刀”,敵方刺刀攻擊過來時,我方官兵上右腳成右虛步,在運動過程中變步,借躲閃之際順上步換位,大刀從對方中門側面下劈,故稱迎面大劈。另一招“掉手橫揮使攔腰”,當敵人刺刀刺過來的一瞬,我方官兵用刀向上猛然發力挑開刺刀,令其偏離方向,而大刀向上挑起后刀已經高舉,此時可順勢上步一刀往對方脖子劈下,對方即使躲開,也隻能被迫退后,此時我方便可趁勢再上左腳,以右腳前掌為軸,右后轉身面向右后方,成右跪步,雙手持刀轉鋒由左至右往對方腰部橫掃。

  冷兵器的最后輝煌

  破鋒刀法是裝備落后的中國軍隊抗擊侵略者的悲壯之舉,也是冷兵器武藝的最后輝煌。據郭乃輝先生介紹,“破鋒”即為“擊破敵鋒”的意思,刀是指刀身長兩尺、刀柄長一尺的方頭、環首大刀,重約三斤,形制類似清末民初的民間大刀,但刀柄加長,方便雙手使用,大大增加了格斗威力。

  “破鋒八刀”刀刀直指要害,是西北軍應對日軍刺刀術的有效戰法。“破鋒八刀”歌訣一直流傳至今:“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據陳寶強博士介紹,馬鳳圖定居蘭州后,“破鋒八刀”一直流傳至今,目前仍然在蘭州一帶的武術家中完整地流傳,而且刀式動作基本上變化不大,只是因其重在實用,跟表演功夫套路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很少在比賽場上出現。直到近幾年,才由郭乃輝先生公開傳授。目前已在西南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地傳播。

  對於民間傳說的各種抗戰刀法,陳寶強指出:“首先,‘破鋒八刀’其實並不是什麼玄妙深奧的刀法。它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滿足軍隊實戰需要的實用刀法,具有好學好用的軍旅特點﹔其次,白刃格斗的殘酷性,必然對大刀形制和刀法有特殊的要求。‘破鋒八刀’雖然動作並不復雜,但握著三斤重的大刀練習起來並不是件輕鬆的事,因為它要保持大刀的速度和力量,一般人十幾刀揮舞下來,就感覺到非常吃力,至於民間傳說刀有七斤重、七尺長,其實是夸張的。另外,抗戰時期中國軍民使用的刀法多種多樣,破鋒刀法只是其中一種,但卻是目前惟一能從文獻記載和技術流傳兩方面証實的傳統刀法,是承載著抗戰精神的珍貴文化遺產。”

  (文、圖: 記者張映武)

(來源:廣州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