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演講中的"名言警句":文學創作必須獨斷專行--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莫言演講中的"名言警句":文學創作必須獨斷專行

2012年12月09日07: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當地時間12月6日中午,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亮相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瑞典學院出席諾獎得主新聞發布會。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講故事的人”。

  當地時間12月6日中午,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亮相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瑞典學院出席諾獎得主新聞發布會。這是莫言得獎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首次公開亮相。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講故事的人”。演講中,莫言將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定義為“講故事”的過程。

  “20多年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

  莫言回憶道,他起初的創作之路並不平坦,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啟發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在《秋水》這篇小說裡,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游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

  “作家影響作家 根本在靈魂深處的相似”

  莫言直言,在他的創作過程中,兩位大師給了他重要啟發,但他最終發現風格不符還是選擇了“逃離”。“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我對他們的閱讀並不認真,但他們開天辟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需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后兩年,即意識到,必須盡快地逃離他們。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是兩座灼熱的火爐,而我是冰塊,如果離他們太近,會被他們蒸發掉。根據我的體會,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盡管我沒有很好地去讀他們的書,隻讀過幾頁,我就明白了他們干了什麼,也明白了他們是怎麼樣干的,隨即我也明白了我該干什麼和我該怎樣干。”

  “創作必須和個人經驗相結合”

  莫言表示,不管小說起源於夢境或是發端於現實生活,但最終都必須和個人經驗相結合。“有的小說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卜》,有的小說則發端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后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有必要特別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讓一個真正的說書人登場,並在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小說家寫作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

  莫言表示,文學發端於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關鍵在於,“小說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我在寫作《天堂蒜薹之歌》這類逼近社會現實的小說時,面對著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我敢不敢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進行批評,而是這燃燒的激情和憤怒會讓政治壓倒文字,使這部小說變成一個社會事件的紀實報告。小說家是社會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但小說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把所有的人都當做人來寫。隻有這樣,文學才能發端事件但超越事件,關心政治但大於政治。”

(責任編輯:林露、熊旭)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