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日晚9點,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赴瑞典名校斯德哥爾摩大學,與研究者、譯者和讀者們就自己的作品進行交流。全場氣氛活躍,笑聲掌聲不斷。
斯德哥爾摩大學每年都會邀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來演講。這所大學有悠久的中國文化、文學和社會的研究傳統。今天,著名漢學家馬躍然、羅多弼教授與莫言一起出現在現場。
會上首先由斯德哥爾摩大學副校長卡爾-布雷莫致歡迎詞,並向現場聽眾介紹莫言。隨后,著黑色西裝、扎著藍色領帶的莫言上場,開始朗讀自己的作品——短篇小說《狼》,以及長篇小說《生死疲勞》的選段。在他讀過后,著名演員約翰-拉貝尤斯也用瑞典文朗讀了相同的內容。在朗讀的間隙,莫言開玩笑說自己無論怎麼讀都沒法超越身邊這個瑞典演員了。
朗讀結束后,莫言開始回答主持人和觀眾的提問。
作品:每個作家都要說人性
莫言認為,人性是復雜的,千百年一代代作家一直在探討,到現在也沒探討清楚,所以要繼續探討。
如果讀者不理解作品的思想,莫言會不會失望?答案是不會。莫言認為,隻有偉大的作品才會被曲解,主題簡單的作品從不會有這種問題。比如《紅樓夢》,中國人解釋了那麼久,越解釋越糊涂。
對於這一點,身為漢學家的羅多弼教授很有發言權,他表示,即使對中國文化沒有理解,也能享受莫言作品。比如《生死疲勞》,羅多弼覺得值得拿來讀三四遍。
有讀者好奇,《生死疲勞》這樣一部魔幻小說時怎麼寫出來的?莫言說,西門鬧轉世靈感來自佛教的輪回概念,他在承德參觀廟宇時發現牆上有六道輪回的壁畫。
談中國文學:沒那麼差
主持羅多弼對中國文學表達了自己的隱憂,他認為中國好文學越來越多,對中國嚴肅文學感興趣的人卻越來越少。莫言對此並不否認,並認為這是世界性現象。
莫言引用了一句中國老話:陽春白雪,下裡巴人。意思是中國人現在有很多種文化消費方式,不一定非要看書。而且就現狀來看,作家還沒慘到寫書沒人看的地步。他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獲諾獎后,他的作品賣到脫銷。
“80后”:比我想象中能干
在交流過程中,莫言連續兩次提到了“80后”。第一次是有人問莫言“80后”會不會看不懂他的作品?莫言說自己的女兒也是“80后”。雖然他們不知道人民公社,但並不妨礙他們閱讀,就像自己閱讀托爾斯泰作品也能讀懂一樣。
莫言還坦言,自己對“80后”有過誤解,總認為他們不能擔當起大事。現在才發現,自己是錯的。他說,女兒管笑笑也是“80后”,獲獎一個多月來,他發現女兒比想象中的能干。
被問“你幸福嗎”?
在活動現場,有男生提問:莫言老師你幸福嗎?幸福的源泉是什麼?我們該採取何種方式獲取幸福?
聽到這個問題,莫言也樂了,反問他“是不是央視的”。不過,幽默歸幽默,他還是認真回答了這個問題,“起碼今天很幸福,因為很多讀者來聽我講話。我看到那麼多年輕的臉上神秘的笑容。因此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