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希希導演的歷史大劇《楚漢傳奇》和熱播的《隋唐英雄》遭吐槽,隨后歷史劇《隋唐演義》又將同時登陸幾大衛視。歷史劇扎堆熒屏,引起了觀眾對這類題材的又一輪爭議。改編太顛覆、劇情有漏洞……究竟歷史劇該怎麼改編?又該怎麼拍呢?
有時候歷史劇
無法全按記載拍
《楚漢傳奇》目前播出了三分之一,對劇情的吐槽卻一波接一波。《三字經》穿越了?《楚漢傳奇》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竟有儒生在私塾中教孩童們讀《三字經》。而《三字經》是宋朝問世的,比秦朝晚了上千年。劇裡把趙高稱為“太監”,而宦官被稱“太監”,是隋唐以后的事。有些對白也貽笑大方,有人向趙高匯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網友對此評論道:“放到任何朝代,當政者都不會把造反稱為起義。”諸如此類的吐槽非常多。
《楚漢傳奇》的編劇之一閆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有時候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中,難免有一些疏忽,但也有一些可能是觀眾認知的局限性。“比如有網友批評我們道具粗制濫造,說劇中有村姑用鼎洗衣服。其實,那不是鼎,而是個四缸足盆,是那時的洗衣工具。我們的美工道具部門查了很多史料才找到依據的,不是隨便弄個道具就開拍。但是作為制作方,又不能挨個去解釋。”
不過,閆剛也承認,有時候確實因受到現實狀況和拍攝成本、呈現效果等因素的限制,不得已做出一些改變。“比如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馬上戰斗,但是劇裡面出現了。並不是我們創作時不知道這個歷史,只是如果我們按照原記載去拍,有很大的花銷不說,還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拍歷史劇,有時候因為劇情需要、現實情況,沒法完成原著描寫的要求。這是歷史劇制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觀眾千萬不要把歷史劇當歷史。”
司馬遷跟編劇
沒有區別
歷史劇該怎麼改編?閆剛說,從有歷史劇名目開始,這個討論就沒有間斷過,但“藝術家們從來沒有懷疑過,歷史劇不等同於歷史,這個是明確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更不用說兩千年前的事情,就是兩天前的事情,誰也不能全部寫下來,文藝畢竟是虛構的。”
要想改編歷史劇,首先要弄清楚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要寫歷史劇﹔第二,要遵循什麼原則﹔第三,歷史劇跟今天有什麼關系?
“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法國人以拿破侖為自豪,俄國人以彼得大帝為自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出現過眾多值得自豪的歷史名人,我們是因為這個來寫歷史劇,來傳頌我們的歷史。第二,在創作的時候,要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否則就束縛了手腳。第三,歷史劇應當和現在的價值觀、人們的認知相照應。中國古代隔一段時間就會經歷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現在的中國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追趕世界潮流,所以要關照歷史,讓老百姓看清歷史更替的緣由。”
編劇究竟該照搬歷史還是推陳出新呢?閆剛說,所謂的創作就是沿著歷史的脈絡開枝散葉,豐富它,而不是改變它。很多人改編莎士比亞的作品,但是很難有超越原作的,每一次改編都証明了莎士比亞的偉大,而《楚漢傳奇》的改編也一次次印証了司馬遷的偉大。司馬遷離楚漢時代也有一二百年了,他完全靠走訪、加工才寫出了《史記》,跟編劇沒有區別。所以很多人說《史記》寫得像小說,但懂歷史的人一看就明白:哪裡用了比喻法,回避了一些東西,突出了一些東西,褒揚了一些東西,貶低了一些東西,字裡行間都有體現。”
歷史劇最難把握的
是語言
在閆剛看來,改編歷史劇最難的並不是怎麼改編,而是如何處理古今語言系統的差別。閆剛說,“古代的語言系統大多是文言文,我們在改編的時候如照搬文言文,會有一些觀眾看起來有障礙。中國早期一些歷史劇裡直接用古文的之乎者也,放在現在不太合適。語言系統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楚人是什麼語言系統、沛縣有什麼語言系統、秦王宮裡面應該怎麼說話等等。我們必須要做到有古風,還要讓觀眾能接受,這個很費琢磨的。”
對於目前泛濫於熒屏上的戲說古裝偶像劇,閆剛說:“這種消遣的作品,不能認真看。這類劇有存在的土壤但也有局限性,不應當成為主流文化。電視劇是大眾的藝術,這就對編劇、導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樹立公序良俗,主流價值觀。觀眾眼光很准確的,一看就知道誰在正兒八經拍劇,誰在瞎編亂造。”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