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情故事》:“漂”一代的迷惘--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2012年文藝氣象

《北京愛情故事》:“漂”一代的迷惘

2013年01月11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張芳曼

  《焦裕祿》

  導演:李文岐  

  編劇:何香久  陳新

  

  《懸崖》 

  導演:劉進  

  編劇:全勇先

  

  《北京愛情故事》

  導演:陳思成  

  編劇:陳思成  李亞玲

  

  《心術》 

  導演:楊陽  

  編劇:六六 

  

  《火藍刀鋒》

  導演:張國慶  

  編劇:馮驥  徐速 

  

  《焦裕祿》——

  朴實通向真實

  德  祥

  《焦裕祿》播出后,很多觀眾說被焦裕祿感動了,說從中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一個人民的好干部。在我看來,這部劇在老百姓心裡激起波瀾是必然的。

  朴實通向了真實。劇中焦裕祿的朴實形象給人一種親和力和感染力。這樣不擺官架、不搞特權、與老百姓沒有距離的干部,誰人不喜見?人們在心裡呼喚這樣親切、平易近人、和老百姓坐在一個板凳上的好干部。劇中焦裕祿的人格感動了今天的觀眾。焦裕祿是干部,更是一個人。“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他帶領老百姓治沙治窮,更以身作則地治理不正之風。他公正、無私、磊落,所以才會有氣節,有威信,才會得到擁護。和焦裕祿實事求是、不打官腔、不說套話一樣,該劇的人物語言都非常生活化,接地氣,說老百姓自己的話,通俗、精煉、傳神。

  焦裕祿的扮演者王洛勇說,“一開始,看著劇本上講的那些事,我常想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懷疑人物被美化了。”他從蘭考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渾濁卻依然閃亮的目光中明白“這都是真的,是老百姓教會了我怎麼演好焦裕祿”,演好這個深愛著“娘”、深愛著“老百姓”、深愛著“土地”的朴實而堅強的人。

  50年前的一個人,感動了今天的人。《焦裕祿》贏了,贏在朴實上,贏在老百姓的期待上,贏在時代的精神需要上。

  

  《北京愛情故事》——

  “漂”一代的迷惘

  任姍姍

  看著《北京愛情故事》裡的“富二代”、“白領”、“北漂”、“鳳凰男”,為了事業、愛情和房子而糾結困惑時,不由得感同身受。這部為都市“漂”一代豎起一面鏡子,為快步前行的大時代繪就速寫的作品,是盤點2012年國產電視劇時繞不過去的標識。

  人生是一場比賽,還是一次旅程?面包與愛情能否兼得?道德與成功,哪個才是時代法則?《北京愛情故事》提出了一連串的現實命題。面對“北京”這個追逐成功夢的地方,有人遵從交換邏輯,拿愛情、友情換取面包,結局卻是全盤皆輸﹔有人經由生活的歷練蛻變成長,直到失去親人和愛人,才補上認識社會這一課。劇中每個人都在嘗試解答現實的命題,但最后無人收獲幸福和圓滿,這似乎成為“漂”一代迷茫與糾結的象征。

  社會轉型期的當下,豐富的現實無疑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源頭活水。但僅僅將現實搬上熒屏就足夠了嗎?洞察現實,的確讓作品“接地氣”、贏得觀眾的共鳴﹔而超越現實,才賦予藝術作品以歷史感和時代的共振。與沉迷於現實,把現實的嚴峻、殘酷剖析給人看相比,我更欣賞那些能在殘酷中找到希望,在荒野中開出人性之花,讓人在現實中舒展放鬆的作品。這也許是《北京愛情故事》引發眾多話題,但很難被歸為經典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希望從作品中看到生活的階段性面貌,更希望從中尋到走向未來的勇氣。

  

  《懸崖》——

  雖為“諜戰”,別具一格

  向  兵

  2012年的熒屏上,“諜戰”依然是熱門題材。在一部部過眼煙雲般的諜戰劇中,《懸崖》別具一格,讓人印象深刻。

  影視作品是光影藝術,《懸崖》的別具一格首先體現在它的影像上。這些年的諜戰劇,雖然故事不一樣,但場景總是那麼幾個地方,尖尖的教堂、並不嘈雜的碼頭、跑著電車的街道、街兩旁的“新新百貨”和“百樂門舞廳”,太眼熟了,它們的拍攝地都是浙江橫店或者上海的車墩。“熟悉的地方沒風景”,觀眾對於這些見慣了的“歷史環境”,已經審美疲勞。《懸崖》別開生面,故事發生地在日寇關東軍盤踞的偽滿洲國,冰天雪地的北國風光,讓觀眾眼前一亮。《懸崖》是一部驚心動魄的諜戰劇,其驚心動魄不僅體現為周乙處處要和狡詐凶狠的敵人周旋,還時時要和自己內心情感作斗爭。他和顧秋妍、孫悅劍,假夫妻同居一處相知相助不能相擁,真夫妻相望相念不能相守,如此別具一格卻又符合劇情邏輯的人物關系設置,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沖突,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主人公的情操,為信念獻身的殉道精神。《懸崖》的別具一格還表現在對主要反面人物高彬的描寫上,這是一個出賣了靈魂卻又精明凶殘的對手,他擅長從蛛絲馬跡中發現疑點,使得“從沒被懷疑”的周乙天天行走在懸崖上。這種不矮化敵人的創作方法,更加真實地映襯出正面人物的光彩。

  《懸崖》用敵我斗智、生死?殺的緊張劇情,吸引觀眾,也通過主人公的情感抉擇,讓觀眾在感動中思考信仰的力量,從而提升了諜戰劇的人文情懷。

  

  《火藍刀鋒》——

  “刀鋒精神”硬朗動人

  趙文波

  《火藍刀鋒》在2012年的熒屏上掀起了一股“藍色風暴”和“刀鋒精神”的收視熱潮。

  該劇表現的海軍陸戰隊的故事,緊貼當下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海洋領土安全的大背景,可謂“恰逢其時”。年輕、時尚、血性的“80后”、“90后”戰士,在獻身祖國、攀登軍事高峰的過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他們在軍隊大熔爐中的成長、歷練和成功,傳遞著一股正能量: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責任和使命擔當中,實現個人價值和履行使命的有機統一。他們身上“為祖國的大海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刀鋒精神”,以及一往無前、團結協助、克敵制勝的英雄氣概,未嘗不是這個時代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在這個意義上,該劇雖然取材軍旅生活,但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捕捉和表達,讓它具有更廣泛的輻射力與影響力。

  這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軍旅題材劇,時刻流露著青春、勵志、熱血、陽剛的氣息,激動人心。它融入和借鑒了武俠劇等其他藝術樣式的創作手法,加入情景喜劇的元素,增強了詼諧性和可看性。在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富有情趣的戰斗訓練生活以外,該劇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生動的語言。“這是我們的大海”、“把每一滴血流進祖國的大海”等經典台詞被觀眾廣為傳播。

  風格硬朗而不乏生動細節,主題豪邁又洋溢青春朝氣,《火藍刀鋒》以它包容而又充滿活力的風格唱響了年輕一代人生選擇與社會擔當的贊歌。它對於主旋律題材電視劇開掘年輕群體市場,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心術》——

  用藝術促“和解”

  董  陽

  《心術》在貼近生活、營造觀賞效果和促進社會和解上,實現了難得的平衡,成為2012年熒屏的亮眼之作。

  編劇六六把她所擅長的感情戲融入敏感的醫患關系題材,把“白大褂”還原成一個個性格各異、命運不同的飲食男女,他們的家庭和感情生活與觀眾形成了共鳴,勾連起整部戲,而他們特定的職業環境和典型的醫患關系則構成了重要的戲劇沖突。

  吳秀波、海清、張嘉譯、翟天臨等演員放鬆自然又興奮投入的表演狀態恰到好處,尤其吳秀波、海清演活了我們似曾相識的當代城市青年,他們在辦公室裡嘻哈玩笑,在手術台上毫不含糊,保持著一份本能的善良和對職業精神的堅守。“谷超華”、“張曉蕾”因故離職,“孤美人”因病而改變生活和工作態度,“鋼絲男”的命運悲劇,“醫鬧”的畸形人生觀,都豐富了該劇表現的社會廣度。

  《心術》在每段醫患故事后都有人物間的對話,這是創作者與觀眾深入溝通的嘗試,它放慢了敘事的節奏,但是也把情理講透,讓人回味。社會轉型期的當下,不同群體間的社會信任感降低,這時刻干擾著我們的正常思考和生活。事實好像一杯啤酒,相較於不少文藝作品隻喜歡泡沫,縱容和放大非理性,利用偏見制造看點,推波助瀾甚至加深偏見,《心術》做出了可貴的嘗試——以對話促進和解。對話不是簡單說教,《心術》沒有回避矛盾,而是力圖體察和揭示矛盾的復雜性,在澄清偏見、還原真相的基礎上,理解事件中的人,發現醫護人員作為平凡人不平凡的閃光瞬間,從而完成從真到善的升華。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