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 資料圖
廣州日報:近年來輿論界對“春晚”有了太多的譏議和過度的解讀,你在書裡也寫到:它成了一種符號,被負載了太多的功能。媒體解讀為這是為春晚辯護?你認同這類說法嗎?
朱軍:現在是網絡時代,是一個自由評說的時代。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年,人們對於挖掘春晚“背后”的興趣遠遠大於關注節目本身,本著破譯達芬奇密碼般的熱情,到處尋找蛛絲馬跡,試圖剖析春晚的“台前”、“幕后”。有些媒體也推波助瀾,熱衷於給春晚制造個“規模經濟體”,或者編排個“譜系權力榜”,忙得不亦樂乎,最后再擲個響雷:“你們所不知道的春晚!”直奔“揭秘”劇情,掀起一輪又一輪把春晚妖魔化的“生化危機”。看著導演們百忙之余,時不時還要應付外界的各種發問,去澄清一些沒影的事,我覺得劇組實在可以考慮設立一支外宣小分隊,專門處理春晚的對外宣傳和危機公關。再轉念一想,其實許多客觀事實就擺在那裡,只是大家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是五花八門,說的權利在別人,辯護的權利在我們,也沒必要做太多解釋。
![]() | ![]() |
(責任編輯:崔元苑、許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