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當代杰出詩人、作家雷抒雁,於2013年2月14日凌晨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1歲。雷抒雁先生生前曾在幾次訪談中談到他對詩歌、對人生的一些理解與思考。訪談經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牛宏寶教授整理輯錄,人民網自今天起陸續發表。
雷抒雁詩話之一:詩歌與時代的關系
1.《激情編年·雷抒雁詩選》收入我1979—1999年間的詩作100余首,以每年一輯的編年方式匯集成冊。這些詩作是我對20世紀最后20年歷史的情感見証,即便不是對一個個偉大事件的述說,也是由那些事件的波動,在心靈裡留下的擦痕。這部詩集是我過去的回顧,之所以沒有做成文集,是想為讀者提供精致些的作品,我認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位置,適應各個層面的讀者。老讀者熟悉我過去的作品,新讀者可以喜歡我現在的作品,整本詩集能比較全面地看出20年來我創作的步伐和軌跡。
新時期以來我的寫作與改革開放同步,如果說有什麼寫作變化,那就是對人生的理解與時代更為貼近。近一個時期也寫了很多作品,側重政治變化所給讀者提供詩意濃郁的氛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我的詩歌關注點有所不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初期更關注社會生活、政治民主,禁錮了20年,“吶喊”的東西更多。后來逐漸變得平和,更注重表現內心世界及各種外在生活的詩意。從詩的表現方式看,前期直抒胸臆、言志的多一些,后期更注重意象,詩意充沛,語言追求細致。前期思想力度大,后期側重詩歌美的追求。嚴格來說詩歌傳遞的是時代的聲音,時代脈搏的跳動。詩人不能脫離這個。前期貼近政治,情緒高漲,聲音激昂亢奮,有戰斗者的力度,表達是尖銳的、激烈的﹔后期表現對生活的歡喜,包括由於生活平和產生的憂郁。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很大的反差,理解時代才能理解詩的聲音。
2. 詩與時代的關系是復雜的。從我的創作來看,《小草在歌唱》、《冰雪之劫:戰歌與頌歌》、《悲回風:哀悼日》,以及1991年我到前蘇聯訪問所寫的《泥濘》等,都與時代重大事件有關。但寫得更多的一類則是個人心靈在時代的際遇中的興會、感發和情感。過去的30年,對於中國,對於中國的每個普通的公民來說,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歷史學家會以他們凝重的文字將它鐫刻在紀念碑上﹔普通人也會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那麼,對於一顆敏感而活躍的詩心來說,則會有激情的篇章寫下情感的記錄。所以,我在《激情編年》的序言中說:“這些詩不是對歷史的追憶。它是歷史的情感見証。即便不是對一個個偉大事件的述說,也是由那些事件的波動,在心靈裡留下的擦痕。”
雷抒雁詩話之二:1979年的詩是對生活的質疑和為改革吶喊
3. 其實我的反思和覺醒,從《路旁的核桃樹》一詩就開始了。不過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小草在歌唱》。當年我捧讀著刊登張志新烈士事跡的報刊時,義憤在我心裡燃燒,淚水不斷地涌流下來。我不能坐下來,我向朋友去講述,我和別人去爭論,我尋找著發泄內心痛苦的形式。但那時我還沒有詩,因為我隻有激憤,沒有思想,沒有形象。當激憤冷靜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思索,也就是在思索的同時,我找到了形象:我總看到一片野草,一灘紫血。看到了草,我也就找到了詩,它來得非常自然。那是一個不眠的夜晚,世界已經進入夢境,隻有我和詩醒著。
《小草在歌唱》在當時有兩個評價。一個評價是,有評論家寫了《全民族的懺悔》的文章,認為這首詩和巴金的《隨想錄》是當時比較典型的對十年動亂的反思和懺悔。在那個時代,作為個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們沒有獨立地思考我們周圍的生活,我們成了隨大流的,甚至有時候成了錯誤的幫凶。《小草在歌唱》正是對那種“昏睡的生活、愚昧的日子”的一種警醒與頓悟。另一個評價,就是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新現實主義的開篇。為什麼說是新現實主義?因為這首詩最早地就現實事件作出批判與反思,對社會問題提出了質疑。
4.舊現實主義還有匍匐現實主義的意思,即匍匐在現實之下。新現實主義是一種站立著的、清醒地審視現實的現實主義,有一種猛烈地對現實中錯誤現象的抨擊。就像在《小草在歌唱》中質疑了良心、法律、人性等等,質疑了很多東西。
在藝術上,為什麼《小草在歌唱》能掙脫當時老的寫實方式?因為這首詩主要靠形象表現情感。詩的開篇寫道:“風說:忘記她吧!我已用塵土,把罪惡埋葬!雨說:忘記她吧!我已用淚水,把恥辱洗光!”一開始就把讀者引進一種詩意的反思中去,不是過去那種直接的、簡單的、直白的表現,寫得比較飽滿。后來郁風還根據這首詩的詩意畫過一幅畫——《大地的女兒》。這首詩在當時對文學,尤其是詩歌應該怎樣去表現生活、去反映詩人的情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新鮮的東西。
除了思想的深刻、藝術的飽滿,這首詩也是當時思想解放的產物,它不可能出現在這之前。1979年我同時寫了很多詩,不少是對原來生活的質疑,是為改革開放呼喚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