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評香港漫畫:單一無選擇,分眾求出路

2013年09月25日10: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評香港漫畫:單一無選擇,分眾求出路

  近2個月來,香港漫畫成為業界一個持續性的話題。先是7月底,馬榮成宣布封筆,連載24年的漫畫《風雲》終結﹔繼而是8月21日,香港動漫基地在灣仔為馬榮成舉辦為期兩個月的“一個英雄的誕生──馬榮成漫畫作品展”,當時全港主要流行雜志都以此活動為封面﹔9月初,南方一家知名媒體在“文化中國”版刊發長文討論馬榮成的《風雲》歷程及港漫今昔﹔9月下旬,歐陽應霽、馬榮成、黃玉郎等香港漫畫家開始陸續出現在內地的漫畫或動畫活動中……在這些常規或非常規的事件背后,有一個怎樣的港漫市場?在幾十年的港漫江湖中締造了一段又一段人生傳奇的香港漫畫家們,如何看待如今的香港漫畫格局及港漫未來?內地漫畫創作人和從業者從港漫發展變化中能獲得哪些經驗和啟示?雙方的合作趨勢又將如何?

  《風雲》漫畫連載於馬榮成1989年創立的香港天下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的《天下畫集》內,最高一期的銷量曾超過20萬本。

  黃玉郎以《龍虎門》起步,在上世紀80年代最鼎盛時期,黃玉郎的公司曾佔據全香港漫畫營業額的80%以上。

  在9月28日開幕的第六屆中國國際漫畫節的嘉賓名單中,香港漫畫家王澤、馬榮成、黃玉郎赫然在列。這並非馬榮成第一次到廣州參加中國國際漫畫節,但是他宣布封筆之后第一次公開出席內地的漫畫活動——兩個月前,馬榮成在香港舉辦“風雲盛宴”,邀請讀者及業界好友見証封筆,其連載24年的《風雲》漫畫將終結。

  封筆雖為漫畫家的個人選擇,但在兩岸業界引起反響不小,有人直指香港漫畫市場衰退很快,讀者越來越少,漫畫家沒有畫下去的動力,也有人說“香港缺乏讓原創漫畫生存的環境”。香港漫畫市場究竟衰退到何種程度?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衰退?與20多年前相比,如今的香港漫畫呈現怎樣的生態格局?在幾十年的港漫江湖中締造了一段又一段人生傳奇的香港漫畫家們,如何看待未來的香港漫畫?

  市場銷量:曾經魔力,如今“魔咒”

  在封筆之后面對香港媒體的採訪中,盡管馬榮成也提及“香港漫畫市場走低”,但並未將此歸為封筆的原因,“《風雲》仍是當地漫畫銷售榜首”。

  從5年前萌生退意,到2年前決定要封筆,再到今年7月底宣布封筆,馬榮成終於擺脫了長期定期出版的限制,有了真正的創作自由——“不想再為延續銷量,而不斷消磨自己的斗志,與其讓主角無限次受傷、離別及永遠的化險為夷,寧願干脆地給故事來一個完美的結局。”

  據記者了解,《風雲》漫畫連載於馬榮成1989年創立的香港天下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的《天下畫集》內,最初每星期推出一期,后轉為10日刊,從100期以后直至今天,均為每兩星期推出一期。每隔大約3個月,天下出版會將數期《風雲》內容匯集為合訂本。

  有報道稱“《風雲》最高銷量曾達14萬本一期”,其實,遠過於此。“《風雲》漫畫最高一期的銷量超過20萬本,是《風雲》第二部完結那期,1998年出版的《天下畫集》第259期。”馬榮成告訴記者,“《風雲》在2003年沙士(即“非典”的香港說法)前的銷路一直保持在13萬至14萬本左右,沙士一役,或多或少也對漫畫業造成影響。”

  《風雲》暢銷和最高銷量出現的時期,正是香港漫畫發展的黃金期。據1996年第2期《書城》中《香港漫畫書一瞥》一文所載:據出版總會統計,市場銷售漫畫書的碼洋,1992年為2億港元、1993年為4.3億港元、1994年近7億港元。漫畫書中,翻譯日本及本地創作佔70%,台灣入港銷售20%,歐美及日本原版漫畫佔10%,書攤、書店到處都是漫畫書。漫畫書銷售所佔比例很大,為市場的30%。

  書攤到處都是香港漫畫書的盛景,廣州漫友雜志社社長金城親歷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原為連環畫作者的金城因連環畫市場的凋零,不得不南下深圳從事報社美術編輯的工作,在地攤上買到了《龍虎門》,“最開始接觸到這些商業漫畫,感覺很震撼。90年代前后約10年間,香港武俠漫畫的市場覆蓋率很高,從東南亞到北美華人比較多的社區,都賣得很好。”金城對記者說,那些年與香港漫畫的近距離接觸直接啟發了他后來創業進行內地漫畫商業化運營的嘗試。

  香港漫畫市場為何走低

  而如今,盛況不再。盡管“《風雲》仍是當地漫畫銷售榜首”,但銷量已跌至4萬。“本地漫畫市場走低,主要表現在整體銷量下降這一點上,現今漫畫的銷量已遠比不上當年高峰期﹔其次是本地漫畫新作推出量的下降。”馬榮成告訴記者。

  對造成走低趨向的原因,香港漫畫家、香港動漫畫聯會會長黃玉郎認為有三方面: 一是網上盜版猖獗,二是主流漫畫如武俠、動作類出現太多,造成了讀者審美疲勞,三是其他媒介如網上游戲和網上雜志等“搶”去很多讀者。

  “對漫畫銷量最大的致命傷,始終是早年的盜版、翻版問題。”馬榮成認為。此言之不虛從早年的媒體報道可以略窺一二。2005年5月上旬刊《出版參考》“港澳台之窗”欄目載《盜版市場使香港市場陷入危機》一文稱,“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漫畫業面對內憂外患,除本地非法租賃猖獗外,來自台灣和內地的盜版漫畫也大量涌入市場,在漫畫店、書報攤、以至連鎖式簡體字書店出售,售價比正版低2至6折。漫畫業界人士擔心持續下去將使本地漫畫業萎縮,並拖垮翻譯漫畫市場。”

  此外,網絡侵權也被馬榮成提及,“近些年網上侵權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比十年八年前的盜版、翻版問題還要嚴重。”

  在討論漫畫讀者與市場的關系時,金城在審美疲勞之外更強調讀者群的“被縮小”問題。“港漫輝煌時期造就了一批武俠漫畫的死忠讀者,為滿足他們的需求,出版社不斷推出武俠漫畫,把這一部分人群當成了唯一讀者,而忽略了其他人。2000年之后,讀者流失特別明顯。”金城告訴記者。他認為出版社的這種“偏食”不僅直接導致了讀者的偏食,也使自身失去了創意策劃企劃和提供多元化產品的創新能力,更限制了漫畫新人新作的出現。“在香港想做職業漫畫作者,隻有一條路——畫武俠漫畫,因為其他類型比如少女漫畫,在香港完全沒有土壤。”

  其實,讀者減少對漫畫市場會產生消極影響,早在港漫最好的年代裡已有人提出過警示。1985年加入香港漫畫界的本地人“黎巴嫩”曾在1990年撰文表示:“我們必須明白,讀者需要更多的選擇,如若我們不能提供,他們還會守候、支持下去嗎?外間有太多有趣的媒介,會將他們漸漸、一一吸收過去的。說來也並非太過復雜,隻要發覺、開展新的類型和素材,不要盲目以為現有的提供已能滿足所有人。《中華英雄》高峰銷量、接近20萬份一期,但香港共有600萬人啊。我想,這應該是爭取、吸納以往不看漫畫的人群成為讀者的時候了。基於行業的成熟發展也好,或基於實際營商利潤也好,這是本行的一條出路。”

  從個人傳奇到多元未來

  香港漫畫界是個不缺乏傳奇的地方,從黃玉郎的集團上市,最鼎盛時曾佔據全香港漫畫營業額的80%以上﹔到馬榮成以一部《風雲》撐起“天下”,“每個月出版量(包括港漫及日漫)佔市場超過30%”﹔到歐陽應霽和智海的一本《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在香港漫畫研究領域獨步近10年,無出其右者。

  作為港漫由盛而衰的親歷者和見証者,黃玉郎覺得自己有份使命感,希望可以扭轉局面。“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香港電影曾走至非常低潮,但自從有了CEPA(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后,合拍片令電影從業人員多了工作機會,出現了很多質量很高的合拍片,給香港電影人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會。故此,我很希望香港漫畫未來發展也能爭取CEPA的待遇,可以與內地出版社合作,更重要的是,運用網絡、手機這兩個超級強大的傳播載體,如果這些能夠成功,將給香港漫畫帶來非常大的價值增長。”黃玉郎說。

  “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本地漫畫家最大的挑戰是要立足香港、面對世界。”馬榮成強調,港漫有著自己的一套特色,縱然是面對其他地區的市場,這種本土特色也必須堅持下去,若為了打入內地市場而強行迎合當地風格,結果隻會模糊了自己的特色。談到未來,馬榮成說:“往后,培訓新的漫畫家是必然的,而且要在出版上尋找更有效益的方向,這是出版人首先要考慮的。對漫畫家而言,則是保持自己的風格,把漫畫做好。唯有以上二者並存,才能為漫畫界找到出路。”

  盡管近幾年的生活足跡已不限於1100平方公裡之地,但歐陽應霽始終關注著香港漫畫的發展。“現在的香港獨立漫畫更強了,通過出版物、講座、動漫展等平台上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漫畫在武俠故事以外還可以這樣或那樣,而且創作題材涉及經濟民生、地區話題、貧富差距、土地農耕等社會生活各方面,出現了一批有態度、高能量的作品。”歐陽應霽這樣給記者描述。不過,這些漫畫作品並沒有以出版物的形式出現在內地市場。

  雖說網絡無界,但發表平台或許仍是香港漫畫醞釀突破的一個阻礙。“香港現在不夠平台給漫畫家發表作品。”李毓琪給記者分析,“若有渠道讓新人定期發表作品,一方面能讓作者從讀者的反應得以改進﹔另一方面,也可儲備稿件和積累一定的讀者群支持。這樣,不僅能使漫畫趨向多元化發展,也有助於整個香港漫畫市場發展的百花齊放。”

  “成也武俠,敗也武俠。”金城這樣總結自己對港漫市場的感受。23年前,“黎巴嫩”的《香港漫畫趨勢索隱》中有“單一無選擇,分眾求出路”一章,作者在文末發問:“分眾”漫畫的時代,不會太遠吧?

  答案,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

  董文濤 制圖

(來源:中國文化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