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旅游區邀請國外著名的設計團隊為區域打造的建設規劃圖
華夏文化旅游區規劃中的主題植物園,建成后,可在園內欣賞異國及稀有的物種。
原標題:華夏文化旅游區:長江入海口的新地標
近日,地處上海浦東區最東端的長江入海口處,沉寂多年的長江海堤(931大堤)岸邊突然變得格外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約7萬名年輕人,為搖滾盛會趕赴到此。此外,在音樂節演出現場外,還搭建了上海有史以來第一個音樂節戶外露營區,音樂節期間吸引了6700多名樂迷入住。這片位於浦東三甲港、佔地40萬平方米的地域,便位於上海華夏文化旅游區。
華夏文化旅游區東起長江大堤(931大堤),西至G20(上海郊環),南起機場圍場河、迎賓大道,北至龍東大道,總規劃用地面積約達到19.6萬平方公裡。從1992年規劃以來,這個近海區域卻遲遲未能得到全面開發,除了早期開發的林克司高爾夫社區、海濱浴場和周邊餐飲區之外,大部分的華夏文化旅游區內的土地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為此,上海華夏文化旅游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公司”)目前正在策劃一系列的重大旅游項目,但是先期導入什麼項目能迅速聚集人氣一直困撓著華夏公司。直到今年年中,華夏公司與北京迷笛音樂學校(以下簡稱“迷笛”)簽訂了未來10年合作舉辦長江迷笛音樂節的協議,華夏公司總經理朱守淳為其找到新標簽:“在長江入海口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現代音樂節,並發展成為亞洲最好的音樂節。”該項目成為華夏文化旅游區持續開發的新起點。
從遠郊僻壤到核心旅游地
早在1992年,華夏文化旅游區就被列為浦東的市級開發區,是上海市第一個以文化旅游為主要功能定位的開發區。雖然,在當時該旅游區已被頗有遠見的定位為濱海旅游區,但卻因為遠離市中心等原因,其發展並不順利。
隨著上海經濟的迅速發展,上海城市的輻射區也在擴張,浦東新區的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產業群。進入21世紀,浦東新區與南匯區實現二區合並,華夏文化旅游區從彼時的邊緣地帶變成浦東新區的中心區域。
曾參與過金橋開發區和張江園區的建設、招商的朱守淳,退休后又被返聘到華夏公司來“開荒拓土”,在朱守淳看來,浦東旅游地產的開發才剛剛開始。
近年來,浦東區的4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已經崛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原外高橋保稅區——最近新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這將帶動整個浦東地區的快速發展。在近千平方公裡的浦東新區未來設計中,正在規劃建設的3個旅游休閑度假區也呼之欲出——預計2015年底開園的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在籌劃建設的臨港極地海洋世界和早已列入開發計劃的華夏文化旅游區。
迪士尼落戶在距離華夏文化旅游區10多公裡的浦東區川沙新鎮,對其既形成競爭,也帶來機遇。“迪士尼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的游客可能達到1000萬到1200萬人次。我們是休閑度假,迪士尼是主題公園,迪士尼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消費人群。旅游產品放在一起,能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朱守淳表示。
長江迷笛入駐 打造文化休閑地標
自5月與迷笛確定合作舉辦長江迷笛音樂節以來,主辦方就開始了對此項目場地施工建設和演出的籌備工作。長江迷笛音樂節的現場沿江鋪開,佔地面積達50萬平方米,其中主會場25萬平方米、停車場15萬平方米、露營區(迷笛營)5萬平方米、場外售票、擺渡車交通樞紐及公共疏散區構置齊全,首屆長江迷迪音樂節就開辟11個各具特色的舞台。除了規劃高水准的舞台演藝設施,主辦方更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提升服務質量上。
北京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說:“堅持在長江沿岸選擇城市﹔臨長江而建特大型音樂節現場﹔遠離鬧市的綠色天然場地﹔主打血脈噴張的重型搖滾音樂﹔眾多舞台展現更加豐富的各類音樂元素,是從第一屆長江迷笛音樂節舉辦以來,就確立的極其鮮明的特點。”此次與華夏公司簽訂的10年之約也讓張帆興奮不已,廣闊的空間、良好的環境,為把長江迷笛音樂節打造成露營音樂節提供了天然保障,5萬平方米的迷笛營為來自全國的樂迷提供各種細致的生活服務,達到了現代國際音樂節所需要的全部場地條件。
“我們選擇與迷笛合作舉辦音樂節,不僅是作為活動場地的提供方,而是合作將其打造成為中國現代音樂的標志性品牌。”朱守淳表示,“我們在首屆長江迷迪音樂節巳投入數千萬元,在完善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與迷迪合作,逐步引入迷笛學校上海分校、青年喜愛的極限運動、汽車影院項目、建設房車營地、國際背包客露營區等項目。”
早在世博之前,華夏就已經找到國外知名的規劃設計公司為其制定了詳細規劃,在區域內涵蓋游樂區、綜合娛樂、商業服務、休閑廣場、旅游集散等。根據規劃,整個區域將呈現“一軸三區”的總體結構。北區包括海濱浴場和配套服務設施,中區是綜合娛樂和生態度假區,南區包括餐飲購物等商業服務和以“濕地”為主題的游樂區。
但是,仍然有兩方面的困擾。朱守淳說:“一是該地區未來的城市規劃和開發體制尚不明確。如果現在能把該地區的發展與未來的規劃結合起來,外部岸線圍海而不成陸,形成潔淨海水水面與人工沙灘,將能打造一個全國稀有的江海臨界的綜合旅游地標。二是因區域城市規劃不明而引發的投資策略和發展問題。旅游地產前期投入巨大,更需要很強的經營能力,需要有積累的過程。國內文化旅游地產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見,人為打造的文化旅游項目很難建立起全成本商業模型。國內2000多家主題公園類的項目多是靠項目的溢出價值而帶動周邊土地升值盈利,區域的整體的價值,遠遠大於項目本身的價值。”
借力國家文化產業的政策東風,目前華夏公司正在致力於區域內產業規劃的研究和修訂,立足於將該區域打造為以休閑、度假、商業、商務、會議、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區﹔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推動一系列項目的策劃、論証、設計和開發工作,今后將集中推出一批影響大、社會效益好、在造型與創意方面具備唯一性的項目,包括水文化博物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長江迷笛音樂節等項目。
走差異化和功能互補的道路
目前華夏文化旅游區中已經開發的三甲港海濱浴場的項目擁有600余畝的水域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黃金沙灘,夏季游客高峰日均可達到1.5萬人。“海濱浴場現有的各類大型沙灘、水上游藝項目等設備陳舊,活動內容單一,跟不上現在游客對濱海游的需求。未來,我們將率先在此區域打造全天候的,以水文化為核心大型的海濱休閑體驗區,目前項目正在策劃之中。”朱守淳表示,開發區內早期進入的文化總匯和溫泉酒店項目也尚待啟動。
有分析人士認為,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來,上海已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上海經濟也正在向現代服務業轉型,旅游也有望成為繼航運、金融之外的重要支柱產業。華夏文化旅游區所在的三甲港將和世博會所在的三林功能區共同形成浦東未來旅游的新亮點,整個大浦東旅游將形成以陸家嘴為核心的都市觀光帶、以三林為主力的會展旅游圈和以三甲港為核心的水上綜合休閑度假區,再加上南匯浦東合並后以孫橋與南匯為主的農業產業旅游圈,四大旅游經濟帶的格局初步形成。
記者了解,上述四大旅游經濟帶中,除陸家嘴外,其余3條經濟帶均位於迎賓大道兩側,與即將落戶迎賓大道與外環線交叉處的迪士尼樂園在一條直線上,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國家已將文化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浦東新區也正著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華夏文化旅游區的發展正迎來巨大機遇。
“一定要找到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專家表示:“上海本身的多元化發展方式,讓每一個產業集聚園區都發展得非常好,而且地處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園區,因其地理位置、政策和資源環境的優勢,已形成了東部經濟的中心圈,四大國家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帶動了整個東部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眾多產業園區中,文化休閑類的業態目前還是弱項,如果華夏文化旅游區能利用好自身的地理優勢,找到適合文化旅游發展又有別於其他產業發展的新型模式,未來一定會成為吸引人流的浦東新地標。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