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22日,距離那個最著名的甲午年的這一天已經整整120年,這是中國戲劇大師梅蘭芳的誕辰紀念日。
梅蘭芳不僅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國際上也是最具知名度的中國戲劇人,幾乎就是中國京劇的代言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戲劇表演體系被譽為世界上公認的斯坦尼表演體系和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之外的第三大表演體系。
所以,今年在梅蘭芳雙甲誕辰之際,各種紀念梅蘭芳的活動隆重揭幕。北京京劇院“雙甲之約”的演出從梅蘭芳的家鄉江蘇泰州起航,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國內戲劇重鎮碼頭引起很大反響,隨后在中國香港和梅蘭芳生前未盡願望的寶島台灣演出,按圖索驥當年大師巡演之路,今年更是由北京京劇院梅團領軍,大張旗鼓地赴美國、日本和俄羅斯最引人關注的劇院演出,梅蘭芳之子、梅派藝術掌門人梅葆玖先生挂帥出訪巡演。在海外,梅派傳人和弟子們在給中外觀眾奉上精彩演出之余,也感受到梅蘭芳大師的藝術恩澤,他為后世留下了藝術的傳家寶。
梅蘭芳位居四大名旦首位,近年來演繹梅蘭芳生活的影視劇和舞台劇也有很多,除了描述梅蘭芳卓越的藝術成就,也都濃墨重彩地書寫了梅蘭芳蓄須明志抗日不唱戲的一幕,梅蘭芳之所以今天還被我們懷念,也正在於此。現在的某些藝術從業者不僅僅缺乏藝術功力,還有短視、拜金、互相拆台、嫉妒等不少舊戲班的習氣。梅蘭芳的京劇藝術是民族瑰寶,而他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更是我們今天的藝術從業者應該學習的。
在今年這個特別的日子,重走梅蘭芳大師路,感受到的不應僅僅是榮耀,應該是前人種樹、我們后人乘涼的感恩之心﹔也不該是亦步亦趨的如影隨形,藝術從來都是創造重於模仿﹔更應該專注於從藝術到觀念,這幾十年京劇不景氣除了大環境的影響,京劇人自己又放棄了哪些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哪些原本大有可為的陣地呢?梅葆玖、盧燕這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們可以流利地用英語對話,他們出國之后比很多年輕人更能適應西方的環境和味道,更了解西方人的審美,而年輕的京劇人除了認識那些國際名牌,又有多少心思放在了解西方當代的文化上呢?京劇離我們今天的年輕人越來越遠,或許答案之一就在這裡。
晨報記者 和璐璐
本特刊老照片
均選自《雙甲之約》畫冊
梅葆玖談父親
梅葆玖身邊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很西化,平時喜歡穿西服、吃牛排,喝下午茶喜歡點卡布奇諾和小點心,還喜歡汽車,小院裡據說還有他的最愛——哈雷摩托,他老人家也會說流利的英語。對於這些,梅葆玖說是源於父親的影響,從小父親就對西方文化不抵觸,帶他到劇院聽西洋歌劇,探討他們的發聲方法,甚至小時候也是在西方的教會學校念書。
學習 中西啟蒙教育
梅葆玖是梅蘭芳9個孩子裡最小的,在今年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的時候,他也是九個兄弟姐妹中唯一在世的,雖然梅葆玖先生已80高齡,但他今年也是挂帥梅派藝術大旗,將國粹京劇和梅派藝術從父親的故裡江蘇泰州帶到美國、俄羅斯、日本等世界各地。
梅葆玖10歲開始學戲,學戲之前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上海租界的教會學校念書,因為父親梅蘭芳認為,光學戲沒有文化是不行的。回憶起小時候的上學時光,梅葆玖說,那所學校是中法合辦的,那時候聖誕節要唱贊美詩,白天上學,晚上學戲。在老科班富連成學戲的,吃虧就吃虧在文化課比較弱。
“我父親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開放式的,他也從不跟我們急,多是開導式的。比起來倒是我的母親比較嚴肅,因為我的母親是滿族人,又是旗人,所以規矩大了去了,比如大人說話不許插嘴,大人不動筷子你不能先動筷子。”
性格 不容易緊張
“我的性格是隨我父親,不容易緊張,反正我從小看我父親什麼事兒也不著急,他這一輩子也沒跟家裡人紅過臉,跟我們小孩也沒發過脾氣。要是他發脾氣把我們罵暈了,那我們反倒更不明白了。遇到一些大事時,他從不先發言,總是問‘您說呢’,這樣也就保証了他從不主觀,他總說多聽聽有好處,那時候家裡有好多老師,大家的想法他綜合過來就拿著用,所謂的高人,就是多聽別人的。”
“我父親61歲去世的時候正好是‘文革’之前,那會兒江青讓排現代戲,男旦這個行業受到批判,這行當整個被槍斃了。那年頭我正好30來歲,是唱戲的黃金年齡,可是我也不能吊嗓子,要不就成了整天想著復辟的‘封資修’,好在我被劃歸到‘牛鬼蛇神’那堆,不是‘敵特犯’,我還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因為那會兒我家裡就有汽車,夏天還有冷氣和冰箱,可是那是我爸爸掙來的,我也沒干什麼虧心事。我的性格是挺樂呵的,不愛緊張,那會說下午三點批斗我,我一看還有倆鐘頭,就先睡一覺。我想著,反正我認罪就行了。然后他們來揪我,我說我剛睡醒,洗把臉再走,他們都氣得不行,反正他們怎麼批我,我都不急。那會兒不能唱戲,我也不生氣,我就想又不是我一個人不唱。然后他們讓我去農村勞動,其實我現在身體還行,就得益於年輕的時候在農村干活,我什麼農活都會,半夜到田裡逮蛤蟆烤著吃,也挺樂呵的。”
80歲 依然騎車上街
梅葆玖先生的生活非常西化,除了從小在教會學校的熏陶,也跟父親不排外有很大關系。“父親讓我們從小就學外語,學會跳舞,學會吃西餐,他經常出國,總跟我們說吃飯輕一點。”葆玖老師能說流利的英文,喜歡吃牛排、喝咖啡。他身邊的人都知道他喜歡汽車,喜歡哈雷摩托,雖然已經80歲,梅葆玖先生依然能自己開車上路。在平時,為了方便,梅葆玖還能騎自行車上街買東西,“平時我教學生,都是親自做示范,學生們老怕我累著,其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是好事。好多老人在家一待就朽了,我就是閑不住,喜歡自己騎車什麼的,活動一下。”
“我父親喜歡歌劇,也喜歡看芭蕾,現在我住的地方也是為了離劇場方便,去長安大戲院、首都劇場看戲都非常近。”
“我雖然唱戲被‘文革’耽誤了,但還是收了四十多個專業徒弟,一輩子都傳承我父親的梅派藝術,將來我上天碰見我們家老頭兒、老太太,也能交代了。要說起來,現在京劇演員真幸福,那時候科班裡的學生真是吃苦,甚至可以說很殘忍。但現在成不了角兒也是體制問題,不能放鬆自己躺在體制上睡覺,嬌生慣養成不了角兒。”
-梅葆玖的徒弟們
胡文閣(男旦傳人):2001年拜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為師,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唯一的梅派男旦繼承人。同時師從德高望重的琴師姜鳳山先生學習,並得到虞化龍、王志怡、李玉芙等京劇名家的悉心指點。
李勝素: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河北省柏鄉縣人。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1997年獲古巴第十四屆“杰出青年藝術家”稱號。師承劉元彤、姜鳳山、劉秀榮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
魏海敏:台灣著名京劇旦角演員。從幼年起在台灣接受京劇表演培訓,專攻旦角。1978年畢業於海光劇校,初學刀馬旦、后習青衣。畢業后即任海光國劇隊當家青衣花旦。1991年正式拜大陸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為師,專攻梅派藝術。其后多次在兩岸演出。曾獲台灣多項最佳演員獎,並榮獲大陸梅花獎。曾隨國光劇社來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在現代京劇《欲望城國》、《樓蘭女》、《奧瑞斯提亞》等一系列莎翁劇作改編劇目中的表演,給京劇界帶來震撼。
董圓圓:國家京劇院三團主演,梅葆玖的親傳弟子。1975年考入天津市戲校,1985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1990年移居中國香港加入香港京劇團,1993年被推薦為首屆“中國京劇之星”,1995年拜梅葆玖為師,2001年獲全國京劇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及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2年考入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
梅葆玖談表演
“先父梅蘭芳先生藝術的‘中和之美’跟他的一生為人相關。”梅葆玖從自己是一個普通演員的角度提及父親所創建的表演體系:體系中表演實踐的“中心靈魂”是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模式,並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和實生物”是哲學之和,“樂從和”是藝術之和,“非和勿美”是美學之和,“其政和”是政治之和,“和氣生財”是貿易之和,“和為貴”是外交之和,“溫婉敦厚”是人品之和。
藝術不走極端
梅葆玖自幼感受梅蘭芳在劇團和他的創作班子裡,做事從不走極端、一定全力維護集體的利益,互相幫襯,求大同存小異,真正做到和睦相處。“我父親年輕時演《嫦娥奔月》,管道具的劉師傅因為老伴病了,心中忙亂,把《嫦娥奔月》的一個道具花鐮、花籃給忘了,等想起來時,我父親已經扮上了,后台管事的就發脾氣,我父親說千萬別發脾氣,跟劉師傅說‘別著急,你趕快坐我的汽車回去拿,大家給你墊場子’。不到二十分鐘東西拿來了。我父親就唱了,應該是扛著這些上,我父親就設計著等唱到第三句,那時撿場的悄悄把花鐮花籃放上,這個事情就平安過去了。父親用大家沒有感覺到是一個問題的方式把問題徹底解決,觀眾一點都沒有覺察到。
還有一事是1953年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60場,剛好那天我父親演《貴妃醉酒》,要拿扇子舞蹈,那是一把金扇子,畫了牡丹花,背面也有很多花,現在保留在梅蘭芳紀念館。結果那天管道具的張師傅把扇子落下了,當時他汗都下來了,我父親說別著急,一看旁邊有人用扇子,一把黑扇子,金字,他就拿過來,出去一看,大家說梅蘭芳換扇子了,用的黑面金字更漂亮,還來一好,結果就很順利把這頭場戲唱下來了。后來我問父親如果這把扇子也沒有怎麼辦,他說那也沒關系,“我就拿我的水袖、身段來彌補用扇的姿勢,我早想好了。”
還有一回是梅葆玖自己犯的錯誤,“演《游園驚夢》,我演小春香,父親演杜麗娘,結果我拿著一把團扇,原來那段唱給忘了,還把杜麗娘的身段做了出來,父親趕快把小春香的身段做下去了,我當時汗就下來了。戲唱完回家吃夜宵,我不敢看父親,結果他說‘我知道你學的也是杜麗娘,你做出這身段我不怪你,可是你要注意,每次演出的頭天晚上,都得從頭到尾默一邊,第二天就不會忘了,別淨貪玩,下回注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