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因早年被多次拓過,碑文依舊發黑。 張可 攝
圖二:被污損的蕭景墓望柱。 邵世海 攝
圖三:清洗后的蕭景墓望柱。 邵世海 攝
經過半個月緊張的清洗工作,今年9月底被非法拓片導致污損的兩處南朝石刻,已經基本恢復原狀。此次清洗採用物理方法,將附著在石刻表面的墨汁“吸”干淨,對文物本體確保不會產生“二次損傷”。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特殊清洗:噴水溶解墨漬,再用特制的紙吸
兩處被污染的南朝石刻均位於棲霞區境內,分別為南朝梁代蕭景墓神道石刻的望柱(即華表),柱額門上陰刻的倒讀反書“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以及南朝梁代蕭憺墓神道石刻的龜趺碑上近3000字的碑文。兩處都被人染上墨水,進行非法拓片。
此次清洗,棲霞區文化旅游局組織專業公司,對被污損的石刻採用物理方式處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作人員使用的是一種特制的“無酸紙”。清洗時,先將無酸紙貼在被污染的石刻表面,再噴上水,把紙與石刻打濕,讓無酸紙附著在石刻表面。此時,染上沒多久的墨水,就開始在水中溶解,同時有很強吸附能力的無酸紙開始吸收周圍的液體。在清洗過程中,這個程序每天將進行兩到三遍:也就是晚上把紙貼上,第二天中午揭開,再重新換上一張紙,繼續吸附……以蕭景墓神道石刻的望柱為例,工作人員使用無酸紙持續吸附了7天,才將墨跡清除。
石刻現狀:望柱已恢復潔淨,龜趺碑文還有墨漬
昨天在棲霞大道邊十月村的蘆葦叢中,揚子晚報記者找到這座已經屹立了1500多年的望柱。經過清洗的陰刻倒讀反書,重新變得清晰。這座金石界評價極高,甚至高於天安門前那對華表的古代石刻,也恢復了往日的神採。而在望柱的不遠處,屹立的是蕭景墓神道石刻中的一隻石辟邪,南京市市徽上的辟邪圖案就是它。蕭景墓神道石刻,也堪稱南京現存南朝石刻中最具有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石刻之一。
另一處被污損的是新合村蕭憺墓神道石刻中的龜趺石碑,工作人員也採用了同一種方法進行清洗。記者發現,整個石碑的主體已經清除了墨跡,但近3000字的陰刻楷書碑文中,還有留有漆黑墨跡。區文旅局人士告訴記者,這些陷入碑文的墨跡是歷史上多次拓片留下的。“9月非法拓片的新鮮墨水已經被吸干淨了。
陳年墨跡:想方設法盡可能清洗
蕭憺龜趺石碑共有3000多字,現可辨別的仍達到2800多字,是南朝石碑文字保存最多的一塊。康有為贊曰,“戈戟森然,出鋒布勢”、“尤為異寶”,梁啟超也認為,“南派代表,當推此碑”。史料之寶貴,書法之精妙,不僅讓今人不惜以身試法,來印制拓片,而在沒有文物法的古代、近代,在上面做拓片的人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在宋代金石學(中國傳統的“考古學”)誕生之后。區文旅局人士介紹,估算歷史上蕭憺碑被拓就有近千次。
這就導致歷史上拓片留下的墨跡,沾在碑文上后,沒有人清洗,在多年的風雨腐蝕之下,石刻表面會形成一層“包漿”,類似瓷器表面上的釉,包漿形成的同時,也會把先前的墨跡覆蓋進去了,所以用無酸紙吸附的方式,效果不佳。“我們正在聯系國內其他的專業機構,看看有沒有別的方式。最終目標是恢復碑文本色,與石碑主體一致。”
■小注釋 輕易動不得的“包漿”
9月底“偷拓事件”中沾上的墨漬已經被清洗干淨了,目前主管部門希望能一步到位,把歷史上拓片留下的痕跡也一並清除,還蕭憺龜趺碑文的“本色”。舊年間的墨漬,被石刻表面的包漿覆蓋,但並不能簡單地刮掉包漿,再清洗墨跡。
包漿的形成過程是十分漫長的,它與自然界的風化腐蝕有關,棲霞原是南京的重工基地,酸雨腐蝕石刻表面,更容易形成包漿。但正如瓷器的釉層對於胎體,包漿是也石刻本體的一部分,並對內層起到保護作用。刮掉包漿后,石刻受到腐蝕損傷會更嚴重。就好比在醫院清洗牙漬,一旦牙釉遭到破壞,牙齒表面就更易受到污損。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