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去梁曉聲先生家取稿子,正逢中央文史研究館的工作人員向身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的梁曉聲慶賀生日,梁先生穿了一件紅格子襯衫,神態平和淡定。梁曉聲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與共和國一同走過風風雨雨的歷程,始終關注祖國的命運,關注社會現實,用手中的筆表達自己的思考。
最近梁曉聲推出隨筆集《中國人的淡定從何處來》,解讀中國現實中與大眾息息相關的各個熱點,提出應對現實問題的一種思路,力圖為人們立足社會尋找啟示﹔他在激情與理智的交織中,告訴大家認知當今中國的諸多感受,強調淡定的人生就是來自對現實的清醒認識。
梁曉聲告訴筆者他現在正在寫小說,准備寫10個當下題材的短篇小說,然后出集子。嚴重的頸椎病使他寫作起來很吃力,他寫作依然用手寫,不用電腦。每天他還要接待各種來訪的客人。他表示自己對知青題材作品要打住不寫了,已經寫了不少這方面作品。他認為知青有兩種人,一種是經歷比較順達,把知青經歷當作歷練,另一種是人生一直不順,返城后經歷下崗、內退,處在人生的低谷。把這兩種人合起來寫才是完整的,隻寫一方面不完整。自己會寫到艱苦的一面,但不隻寫艱苦,還要反思,通過知青命運反思那個時代。對於當下,梁曉聲認為改革開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腐敗現象超乎想象,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曾在政協會上提出:中國必須與腐敗決一死戰。十八大以后,反腐敗力度加大,中國的許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他一直是時評和文學兩支筆兼用,過去他寫時評比較多,現在回到文學。
梁曉聲有時也涉足影視,他認為寫電視劇要承載作家對世道人心和價值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