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百年中國童子軍誕生於武昌 曾參加抗日救護等

2014年10月16日11:25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百年中國童子軍誕生於武昌 曾參加抗日救護等

在糧道街武昌文華中學校史館,校友會辦公室主任袁少運介紹文華校歌。

萬學工收藏的中國童子軍委員証章。

網名“鐵血十八星”的萬學工。

  “世事變幻甚多,人生聚散難預曉,門牆時時回首,毋忘吾校舊恩膏。盡職責曾在校中殷勤承受訓教,矢我忠誠,愛我祖國,人類皆吾同胞。”

  這首1906年創作的文華校歌,即使不唱,現在讀起來,也依舊令人心潮澎湃。

  昨天,在糧道街武昌文華中學校史館,校友會辦公室主任袁少運,用雙手打著節拍,唱起了這首老歌。

  受他感染,網友“老調重彈”、“士心”、“鐵血十八星”、“劉謙定”等,也跟隨他的節拍,哼唱起來。

  20多年攢下一套童子軍藏品

  網名“鐵血十八星”的萬學工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有著童子軍標志的的証章、帽子、照片、皮帶等配飾,就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長大后,他開始著手收集與童子軍有關的一切物件。

  比如,黃銅鑄制的“中國童子軍委員証章”,其圓形外圈上部,從右至左寫著“中國童子軍團務委員會”,下部刻著“委員証章”。這枚証章中心為梅花圖案組成的童子軍標志,梅花中心為國民黨黨徽,下方鐫刻“智仁勇”三字,“智仁勇”是當年童子軍的信條。

  隻要看到與童子軍有關的物品,萬學工要麼出錢購買,要麼拿藏品和別人交換。這樣的收藏過程差不多持續了20多年,才終於積攢下了一套總共近四十件的藏品。

  “中國童子軍” 第一支隊

  童子軍起源於1907年,當年的英國陸軍中將貝登寶,在非洲召集當地兒童20人,編成小隊,進行訓練,讓孩子們“學會生存”,並命名為童子軍。貝登寶后來出了一本書《童子軍警探》,引得社會紛紛仿效成立童子軍,很快就傳到世界各地。

  1911年,《童子軍警探》一書由外國傳教士帶到武昌文華書院。在教會支持下,首先在文華成立童子軍,並派教友嚴家麟主其事。

  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參考英美童子軍的教育形式,組織60個16歲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華書院圖書館舉行宣誓,成立了“中國童子軍” 第一支隊。

  由於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又位居全國經濟地理中心,嚴家麟創辦童子軍的事迅速傳播開來。到1929年,中國童子軍達到20余萬人。

  武漢童子軍曾參加抗日

  抗日戰爭爆發后,許多童子軍基於民族義憤,積極參加抗戰。他們組織戰時服務團,擔任救護、宣傳、慰勞、募捐、運輸、通信和維持治安等工作。

  “七七”事變后,武漢經常受到日軍飛機侵襲,在湖北省童子軍理事會的組織指導下,武漢童子軍參加了救護傷員、照顧市民、防空襲、組織表演隊對抗日將士慰問演出等支援抗戰的工作。

  1938年4月4日,由武漢各校公推的童子軍1000人組成湖北童子軍代表團,前往駐在武昌的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向抗日將士致敬。

  童子軍憶受訓感動萬學工

  袁少運說,大約在1985年,瞿琮作詞、夏之秋作曲的另一首文華校歌開始傳唱——“長江之濱,蛇山腳下,美麗校園,是我文華。悠久校史,名揚四海,英才輩出,桃李滿天下。啊,同學們,古老書院青春煥發,陽光雨露,培育新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書育人,前程遠大。啊,同學們,勤奮創造,活潑文明,肩負重任,振興中華。”

  “少年強則中國強,希望我們中國人個個堅強。”萬學工說,在收集童子軍徽章時,他沒有想到,中國童子軍竟然誕生在武漢。在文華學校百年誕辰的時候,他曾經遇到過一位武漢老市民,這位曾經的童子軍回憶,童子軍受訓時著統一制服,每人手握一根棍子當“武器”,非常威武,紀律嚴明,還說“當年學會的‘生存本領’讓我受益了一輩子”。

  萬學工深受感動,當即將自己收藏的若干藏品,無償捐給文華中學校史館,“它們回到了屬於它們的地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來了解這段歷史,就像校歌裡說的,肩負重任,振興中華。”

(來源:武漢晚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