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器 遠遜於兩漢時期(圖)

2014年12月28日08:48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魏晉南北朝玉器舊傳統中的新天地

  北周若干雲墓出土的八環蹀躞玉帶

  古玉品鑒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群雄割據,天下亂戰。玄學流行,佛教興起,兼之時尚“服玉”,以及當權者提倡薄葬。風氣所及,一些貴族墓葬中,雖然仍有少量的玉器出土,但數量與質量(造型、紋飾)急轉直下,遠遜於兩漢時期,成為中華玉文化史上的一段低潮。

  這一時期的玉器,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是湖南安鄉的西晉劉弘墓和江蘇南京的東晉高崧家族墓。根據這兩處的出土玉器以及一些零星發現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大致可以分為禮儀用玉、喪葬用玉、日常用玉、裝飾用玉等幾類。

  禮儀用玉主要是璧。喪葬用玉以玉琀蟬和玉握豬為主,但材質和琢工大打折扣,滑石豬大量出現。日常用玉種類較多,玉杯、玉卮、玉樽和玉盞等玉容器的流行,應是當時社會高層嗜酒風尚的真實反映。裝飾用玉有玉劍飾、韘形佩、組玉佩、系璧、龍鳳形玉佩等種類。

  統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形制簡單,琢工簡略,用途簡化,多數器物的造型和紋飾,延續漢代遺風,且遜色不少。不過,隨著佛教東漸,來自西域的胡床、凳椅等高位坐具,沖擊了數千年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最終導致了足踏式琢玉砣機(“水凳”)的發明和應用,奠定了玉器制作更趨個體化和精巧化的技術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玉文化處於由古典向中古演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創新並形成了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的兩大類玉器:第一類就是漢白玉佛像等體現佛教信仰的玉質造像和法器﹔第二類是貴族腰間扎系的玉帶,以玉帶銙下附著穿孔環(可懸挂物件)的蹀躞帶為主。北周若干雲墓出土的八環蹀躞玉帶,由革帶與釘在其上的帶銙、偏心孔環(扣眼)、鉈尾和帶扣以及革帶后所襯的鎏金銅片組成,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完整玉帶。蹀躞帶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傳統服飾,帶具最初多見金屬質地,在北朝后期出現的玉帶,是高級貴族專用的服飾。2013年揚州發現隋煬帝墓,墓中出土一副完整的白玉十三環蹀躞帶,等級更高,符合文獻中北周皇帝御用蹀躞帶的規格,而其式樣與材質,與若干雲墓玉帶非常相似,因而有學者認為隋煬帝所用蹀躞帶為北周遺物。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