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樂譜原稿《D大調小夜曲》即將在嘉德春拍中亮相,這也是莫扎特手稿首次出現在中國拍賣場。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嘉德了解到,這件拍品估價在130萬至300萬元。
有人評價,莫扎特書寫的音符,字跡看上去像“圓圓的豆芽”,可愛靈動。莫扎特年幼成名,被譽為“神童”。1773年,他完成了《D大調小夜曲》,這是一部狂飆運動時期創作的華麗的典禮音樂。此頁樂譜手稿選自作品的第五樂章“優美的行板”,來自第一樂章的主題被兩個小提琴聲部表現出來,整個樂章染上了拉斐爾畫作一般的嫵媚與寧靜。莫扎特的鋼琴曲風格洋溢著活力和愉悅,從他的字跡也能看出來。所以他的樂譜手稿也被稱為“紙上的鋼琴”。
奧地利指揮家、研究莫扎特的權威卡爾·伯姆(Karl Bohm)在一部紀錄片中說,莫扎特8歲時創作的第一首交響曲(降E大調,編號K.16)中的一個主題,直接預示了莫扎特最后的作品《安魂曲》。在莫扎特一生的創作中,始終保持著完美的精確與靈感,還有他歡快、容易激動和無法抑制的音樂性格。他的天賦似乎是與生俱來,而非來自后天辛苦的錘煉。欣賞莫扎特的音樂是件既容易又艱難的事情:容易,是因為他的音樂優雅,有著綿延不息的旋律和清晰完美的結構﹔艱難,是因為他的音樂深刻而微妙。
據音樂史研究者介紹,《D大調小夜曲》以題獻和祝賀他的朋友塔達·安德雷特(Thadda Simon Antretter)獲得薩爾茨堡大學的邏輯學學位。莫扎特賦予了小夜曲這種形式以前所未見的交響性,這或許是因為莫扎特喜愛豐富的內聲部寫作,在他的音樂中具有一種自巴赫逝世之后就消失了的音響的豐滿性與內聲部的復雜性,以至於在當時莫扎特往往承受了“音符太多”的責怪。這部早期作品構思之寬廣讓人驚異不已,超越了莫扎特此前寫過的同類型作品。充實、豐富的音響被賦予了更大的框架。在這部作品的七個樂章間,充滿了前所未見的轉換與非凡的轉調,這種全面發展的和聲想象力,直接預示了1781年以后莫扎特最成熟時期形成的風格表達。
在莫扎特的時代,幾乎每位音樂家都會有一位雇主,或是教堂,或是宮廷,或是富有的保護人。而莫扎特拒絕順從與妥協,他選擇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藝術目標。他因此離開薩爾茨堡,離開他所憎惡的大主教,成了歷史上最早突破保護人制度的音樂家之一。
此次參拍的莫扎特《D大調小夜曲》樂譜原稿1份2頁,來源於克萊茨收藏(The August Cranz Collection),藏家曾為奧地利貴族。據悉,中國嘉德2017春拍預展將於6月16日至6月18日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拍賣則將於6月19日至23日舉槌。
2009年,倫敦索斯比拍賣行曾對莫扎特一份珍貴手稿中的一頁進行了拍賣,最終的成交價高達11.09萬英鎊。在國內拍場,國外作曲家的手稿樂譜正逐漸引起關注。2016年春拍,中國嘉德有貝多芬的《庄嚴彌撒》創作手稿片段和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的《隨想圓舞曲》鋼琴曲全本樂譜手稿兩件上拍,分別以218.5萬人民幣和12.6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記者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