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出版於2016年的書在網絡上火了——不是因為內容有多出眾、題材有多新穎,而是因為它竟然是本“假書”。這本書名為《人類簡史》,乍看之下很像那本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暢銷書,實則出自不知是誰的“亞特伍德”之手。
書海浩瀚,名字相仿有時難以避免,但它與“原版”相比,封面是“高仿”,英文副標題僅一詞之差,內容則為常見歷史材料的羅列,被網友鑒定為東拼西湊,甚至“有些段落和百度百科一字不差”。先別急著震怒,更奇葩的還在后面——其腰封的推薦語寫著“一部讓你大開眼界的奇作”﹔宣傳文案更是堪稱忽悠界的一座高峰:“新銳歷史學家亞特伍德驚世之作!讀者口碑推薦,火爆豆瓣,閱讀量超過10000000人次!讀一遍大開眼界,讀兩遍拍案叫絕……”要臉不?
這種“假書”,我們沒少領教過。中學的時候,班裡就流傳過一本《哈利·波特與大漏斗》,面對這麼“清新脫俗”的書名,我們竟然沒覺得哪裡不對﹔沉迷武俠的小伙伴讀過全庸、金康、金庸新等“大師”的作品﹔喜歡韓寒的同學看的很多“韓寒的書”,韓寒本人明確表示沒寫過……
有道是“撞衫不可怕,誰丑誰尷尬”,“假書”總有被揭開丑陋面目的一天,就像這本《人類簡史》被網友口誅筆伐,狼狽下架——但它們真的會尷尬嗎?這類“山寨圖書”就是以暢銷書為目標,想方設法“沾親帶故”,以蹭熱點、跟風模仿為能事,以投機取巧、撿漏獲利為王道,哪有什麼羞恥心?仍以這本書為例,據報道它在“成名”之前已賣出數萬本,從寫手、策劃、書號、印刷、發行等各個環節都已經把錢捂進了腰包,策劃人還直言“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法律范疇之內”,有何尷尬可言?
與此相對的,反而是讀者很尷尬,被騙錢還浪費時間、浪費感情﹔圖書市場很受傷,“假書”魚目混珠,劣幣驅逐良幣,不僅損害“原版”作者與出版商的利益,還給市場增添了烏煙瘴氣。所以,對於這類圖書要零容忍,絕不姑息。比如完善法規,加強著作權法對書名和相關字體、封面版式等內容的保護﹔規范圖書宣傳,對恬不知恥的夸大宣傳明令禁止﹔改變勝訟難、賠償少的維權痛點,加大懲處力度,讓痴迷賺快錢的不法分子賠個底掉……
當然,還有必要創新監管。圖書浩如煙海,監管是個難題,在這方面可以嘗試建立出版信用體系、黑名單制度等,讓以身犯險者一次違法、終身“出局”﹔還可以暢通舉報渠道,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像對這本《人類簡史》一樣,窮追猛打!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