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猫》中文版在穗演出期间,调皮的“猫”儿们溜进广州地铁站,引起市民好奇围观。
音乐剧《猫》中文版舞台布景“广味”浓郁。
核心提示:
什么才是广州人眼中最具本地特色且承载共同回忆的“旧嘢”呢?是致美斋的酱油瓶、莲香楼的月饼盒,还是艳芳照相馆里的老照片?经过道具老师傅复杂的手工工序,这些以3倍大的尺寸和一丝不差的细节重新呈现的“老古董”,连同一群来自伦敦、操着中文、还会不时蹦出几句俏皮粤语的“猫”一起,为历史上公演时间最久、最为成功的经典音乐剧作品——《猫》换上了一副“广式面孔”。
随着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成功巡演,由国外经典改编的中文版音乐剧渐渐受到观众的认可。自今年8月份以来,《猫》这部曾创下了美国百老汇演出单天、单场次119万美元的最高票房纪录,并以14种语言版本在20多个国家驻场演出的音乐剧,开始以中文版登陆上海大剧院,随后在北京、广州等8个城市巡演162场。12月7日,中文版音乐剧《猫》在广州大剧院完成了它在国内的第100场演出。
与《猫》类似,《妈妈咪呀!》、《巴黎圣母院》等越来越多国外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纷纷在近几年已经登陆或准备登陆中国。这种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西方文化和欧美舞台表演传统紧密联系的表演形式,能在中国生根么?记者了解到,中文版《猫》在广州目前票房已经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而此前上海站的60场演出更创造了32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猫》的大热是否预示着世界经典音乐剧大规模“汉化”时代的到来?借助这些“汉化”实验,中国音乐剧产业距离最终目标——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原创精品,还要走多远?
伦敦“猫”讲粤语横扫千万票房
“师傅,麻烦去广州大剧院!”“是去看音乐剧《猫》吧?”
最近,一只光临广州的“猫”,成为城中热门话题。这便是诞生于英国伦敦西区的经典音乐剧《猫》。这出在美国百老汇驻演了7484场的传世之作,如今来到了家门口——2月7日,正在广州站巡演的《猫》中文版迎来国内第100场演出。
就在《猫》登陆广州的第二天,记者在广州大剧院看到,近2000名观众挤满了剧院,演出间隙,售卖“猫耳朵”、“猫T恤”等周边产品的柜台旁始终人头攒动。舞台上的“猫”们充满诚意与激情,洋溢着一股青春无敌的冲劲儿,而这些演员大多为“80后”“90后”,已经连续演出近百场,其舞台活力和感染力着实令人惊讶。
当晚演出中,当风度翩翩的“贵族猫”讲述自己华贵生活时,俨然一个“中国通”,“烤鸭在中国城”,“生鱼片要新鲜的”,“茅台要30年的”,为了让观众感到亲近,还把原来台词中的“小笼包”换成粤菜“艇仔粥”。临近与观众道别之时,一句地道的粤语“再见”引发全场大笑。“摇滚猫”大秀“而家咩事先”、“好犀利啊”;“海盗猫”被偷袭时六神无主大喊“有呒搞错”……这些地道元素非常讨喜,每当台上粤语响起,观众被稳稳戳中笑点。
一位观众告诉记者,去年她观看了在广州演出的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后,被剧中的古典和浪漫气质所深深打动。对经典剧目的“汉化版”,她原本保持怀疑,结果看完了中文版《猫》之后却颇感意外。除了活泼热闹的“喵星人”歌舞令人大开眼界之外,她更被舞台上庞大的“垃圾山”所吸引:踩上猫脚印的新华字典、广东舞狮、月饼盒、凉茶葫芦瓶、早茶小笼屉……“垃圾山”上的本地元素迅速拉近了她与舞台的距离。
演出间隙各种穿梭在剧场各个角落与观众互动的“喵星人”,更是让剧场中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当晚,《猫》的中文唱词押韵而流畅,既有文艺腔又有流行范儿,本来已经汉化了的歌词,来到广州又增添了粤味,夹杂在唱词中的各种粤语,同样把现场观众逗得哈哈大笑。从现场观众反馈和记者在豆瓣网上收集到的评价来看,中文版《猫》获得的肯定票占了大多数。中文版《猫》的诞生,令作曲者安德鲁·韦伯本人大感兴奋:“对我而言,真的是很荣幸,因为《猫》是我的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作品。”记者了解到,中文版《猫》在广州的票房销售已经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其实,中文版《猫》巡演100场所带来的影响,远比目前的这些票房数字要更加广阔和深远。作为世界都市流行文化的代表内容之一,音乐剧与消费文化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其与中高端消费的联动作用是明显而直接的。中文版《猫》的成功,还将让更多中国投资人意识到一场品牌演出、一个剧场所能牵动的商圈效应,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人士参与进来,使得更大的产业链条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汉化”歌词成改编最大难题
中文版《猫》的中方制作方、亚洲联创的着眼点,其实远不止是《猫》剧本身的影响力和票房,而是意在撬动整个中文音乐剧产业。实际上早在去年,《妈妈咪呀!》率先吃螃蟹推出中文版之时,这一思路已初见端倪。
“我们是在为中国音乐剧产业打好基础。”亚洲联创总经理田元表示。早在《猫》演员招募阶段,就让她看到了中国音乐剧的希望。在她看来,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必须走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而这其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
“《猫》对于艺术院团的专业人才、音乐和戏剧学院的音乐剧系学生而言,无疑是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这次招募,这些成熟的职业演员一开嗓、一跳舞就让英国制作方眼前一亮,直呼extraordinary(特别的)。”谁也没想到,短短3个月时间全部角色都已确定了人选,相比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耗时长达1年的选角过程,可谓提速飞快。在她看来,从中文版《猫》招募的时间周期、演员落实上,都显示出了行业内愿意演中文版音乐剧的人在逐渐增加,“之前有人曾经质疑中文版音乐剧有没有市场、中国人能否演好音乐剧,但这次《猫》的招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据悉,此次招募吸引到了来自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全球各地的上千名音乐剧人才报名,其中还包括拿着音乐剧《悲惨世界》制作人麦金托什推荐信的专业演员,还吸引了在日的中国音乐剧人才的大量回流。日本四季剧团制作的《猫》上演多年,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舞台上活跃的众多日本“猫”其实却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这次中文版《猫》的选角就吸引了很多曾经在四季剧团演出多年的专业演员,“小偷猫”蒙哥杰利的扮演者李响就是其中一位,“在日本唱了那么多年的《猫》,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演给自己国家的人看”。
除了演员,国外音乐剧的中文版最大的难题便是歌词“汉化”,“因为《猫》跟《妈妈咪呀!》不一样,它没台词,全是歌词,怎样能让大家理解这个故事很重要。”
据中文方导演刘春透露,单单是《回忆》这首歌就已经有四、五个版本,必须每个都递交给英方进行审核,为了让广州地区观众观看到更具本土化的演出,主办方还在事先专门征集“最具广州特色的物件”作为演出的舞台“垃圾”道具,并努力在保证原版韵味的前提下在台词中加入些“粤语”以亲近观众。
其实,从去年《妈妈咪呀!》的各地巡演开始,培育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进程就已经在开始了。有评论人士把2011年称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元年”,正是因为《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大红大紫,它向社会发出了“中文版音乐剧来了”的产业信号,引发了公众对音乐剧的关注与期待。据统计,该剧去年在国内一线城市共演出192场,票房总计8500万元,观众总人数达30余万,今年8月份开始它又在二、三线城市开始了第二轮巡演。
汉化版是中国音乐剧必经之路?
英国音乐剧大佬麦金托什曾经说过:“衡量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是看这部剧能否连续演上两年。”实际上,中国内地舞台在过去10年里曾经产生过200部左右标明“音乐剧”的作品,投资超过10亿元,但这些作品大多难逃“演不了几场的窘境”,更不要说回收投资或者赢利。
田元一直表示,中文版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步必定是通过版权合作,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只有经受过时间和市场重重考验的经典剧目,才有可能在中国培养起第一批忠实观众。这种引进不是照搬经典,只有尝试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中国人才能有机会进入音乐剧产业的中游,甚至上游领域。”
田元介绍说,在中文版的运作过程中,除了演员和剧本改编,灯光、舞美、音响、音效等各技术层面都需要中方人员的介入。“因为在中国做事,需要对中国的国情、大环境、政策、地域的各方面特点都要有了解。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迅速地把音乐剧制作的方方面面的环节、流程全部学到。”
“音乐剧不是培养明星的舞台,而是培养品牌的舞台。”田元认为,以往国内音乐剧制作除了对行业标准缺乏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自己可以长期演出的剧目品牌。在她看来,有无品牌意识,正是中国音乐剧产业能否长线“飘红”的关键。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一部佳作的长期驻场演出能够带动所在城市的各种消费。“在那里,音乐剧衍生产品的利润要占到7成,还有大量由演出带来的旅游、服务业等增长。
然而,要让中国音乐剧产业获得全面长期的发展,中文版音乐剧并不能涵盖一切。目前,国内音乐剧大多还处于“游击战”阶段,在某一地首演后跨地域巡演几场已经是极限,远不能做到像伦敦、纽约那样长久而稳定地驻场演出。拥有或者以适合的价位长期租赁一个剧场定点献演,可以大大降低音乐剧的长期献演成本,票价才能让普通人都消费得起。
一直“没有自己的剧场”,让《猫》剧组很伤脑筋。记者从制作组了解到,如果租用剧院,租金加上调用的剧院各种设备的附加花费,每场租场相关成本要在20万元以上。对于一座千人剧院来说,这也就意味着戏还没演,制作成本、演职员酬劳、广告宣传费用等其他成本还未分摊前,每张票上就已“压”上了200元左右的租场成本。
动辄几十万元的场租,对以“驻场献演,摊薄成本”来做大产业的音乐剧来说,已成了不能承受之重。降低票价是文化惠民的具体措施,也是培养音乐剧观众的“实招”,《妈妈咪呀!》中文版在沪两轮献演超过80场,一直都处于“漂”着的状态,《猫》也并没有找到一座真正能够落脚的驻场剧院。
如何才能打造出一个不同音乐剧轮番献演的“东方百老汇”,真正实现低成本运作、低票价惠民的音乐剧产业链?这一难题尚待多方力量以及更多创意和智慧的聚集去合力破解。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