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斯大演讲 以蒲松龄式小说开场--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莫言斯大演讲 以蒲松龄式小说开场

张慧瑜

2012年12月10日08:07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作家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交流活动以“今天很幸福”结束。尽管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的获奖感言中毫不掩饰他的创作深受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启发。

  □热点·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作交流

  作家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交流活动以“今天很幸福”结束。每年这所瑞典著名学府都会邀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做演讲。莫言的演讲以朗诵自己的短篇小说《狼》开始,这篇蒲松龄式地“狼”幻化成“人”的小说,或许是莫言所认为的具有中国独特想象力的文学表达。鬼魅狐妖式的故事在莫言最为知名的小说《生死疲劳》中“升级”为佛教六道轮回的理念。尽管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的获奖感言中毫不掩饰他的创作深受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启发。

  这两个作家恰好也是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新启蒙的氛围中被引介到中国的作家。

  从蒲松龄到福克纳、马尔克斯,可以说正好代表着一代中国作家的文化记忆。如果说福克纳被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而成为莫言想象“世界/西方文学”的典范,那么马尔克斯的启示具有更大的文化意义。于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寻根运动,使得包括莫言在内的一批作家“返身”意识到书写地方经验、本土故事也可以赶上“世界文学”的最新潮流。

  莫言的高明或者说文化自觉在于,他并没有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他在“高密东北乡”的精神原乡中进一步发现了蒲松龄,这个创造了《聊斋志异》却很少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传统”的作家。如果说新世纪以来莫言创作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更加自觉地从中国古典文学或民间文化中借鉴资源,那么对中国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视本身是对简单模仿西方文学的反思,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而产生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的重构。在这个意义上,莫言的幸福并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是一种用中国式的文学想象丰富世界文学的可贵尝试。(张慧瑜)

(责任编辑:温璐、许心怡)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