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莫言恩师童庆炳揭秘莫言文学创作之路--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访谈实录:莫言恩师童庆炳揭秘莫言文学创作之路

2012年12月14日16:3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做客人民网(记者许心怡 摄)

视频直播 文字实录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许心怡)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是莫言的硕士论文导师。1989年莫言到北师大读文学硕士,与肖亦农、迟子建、刘震云、余华、毕淑敏等一同成为童教授的学生。在导师眼中,莫言是个怎样的学生?个性如何?如何一步步成功走向文坛的巅峰?今日15时,莫言恩师童庆炳做客人民网,为您揭秘一个真实的莫言。

原文实录:

学生莫言获诺奖 童庆炳:骄傲、高兴、欣慰

[主持人]:你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奖官方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整个社会掀起了莫言热。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莫言恩师童庆炳教授作客人民网,与我们一起分享莫言的文学创作之路。欢迎您,童老师。

[童庆炳]: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聊一聊莫言获奖的事儿。

[主持人]10月12日晚,莫言迎来了他人生当中最为辉煌的荣耀时刻,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非常不易,您作为他的老师,您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童庆炳]:可以用三个词概括:骄傲、高兴、欣慰。

[主持人]:骄傲、高兴我们都可以理解到。作为他的老师,您的欣慰之处,可以看到你的学生拿到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在学生阶段的时候,您就看出来他有这样的天赋了吗?

[童庆炳]:是的。当时莫言进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的作家班的时候,他就已经成名,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这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不但受到读者的欢迎,也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当时已经显露出他创作的良好趋势。

莫言的故事很感性 背后有深刻的意涵

[主持人]:得知您今天作客人民网,也受到了网友的关注,我们看看网友关注哪些问题。

[主持人]:网友房爽同学1988:莫言的演讲词主题是“讲故事的人”基于您对他的了解,莫言选择这个演讲主题主要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他选这个主题是否在你的意料之外?

[童庆炳]:他讲这个题目不在我的意料之外,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他作为一个作家,他就是讲故事,他讲他自己故乡的故事,讲他母亲的故事,讲他爷爷、奶奶的故事,讲他兄弟姐妹的故事,讲他许多乡亲们的故事。他最后还讲了三个很有意味的故事。这篇讲演词的主旨,就是讲他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是讲故事的人,他因为讲故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以后他还要继续的讲故事,讲出更精彩的故事来,当然这些故事都是很感性,感性的背后有它深刻的意涵。

[童庆炳]:比如说讲他对母亲无限的爱。实际上母亲,不仅仅是母亲,母亲就是大地,他这是对中国这块大地的一种爱啊!就是对他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大地的一种爱啊!所以他讲的故事,是有超越故事的一种理性的东西。我是这样感觉的。

[童庆炳]:他在讲故事中,比如说他把中国的传统的说书艺术提升为一种现代的小说,尤其最后他三个故事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涵。关于哭的故事,你哭、大家哭,我不一定也非要哭不可。这个故事背后讲的是要有宽容,要包容别人,你哭、大家哭,有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可以不哭,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动,这是被允许的,它包含了这样的意涵。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老首长的故事,这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故事关于抛草帽的故事,它的意涵非常丰富,那些说自己没有事儿的人可能恰恰是有事的人,或者说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因此我们要尊重他。所以他讲的这个故事是感性的,但是故事的背后有深刻的内涵,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讲演词的特点,这一点我们要加以理解。

[主持人]:在您的理解,三个故事分别是出于对宽容、包容还有对人的理解,以及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通过这样的故事他想向我们展现什么样的情结,说明什么问题。

[童庆炳]:他写小说也是如此——讲故事,故事里面也要讲包容,也要讲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也要讲有时候大多数人都反对,但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意见,可能到最后这个意见是对的,真理掌握在他的手里。

[主持人]:创作小说的根基来源于此。

[童庆炳]:这样说明他小说的故事可以写的非常丰富,特别是他的思想内涵可以写的非常丰富。

(责任编辑:温璐、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