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子女十分疼爱 揭秘梁启超儿女仕途命运--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梁启超对子女十分疼爱 揭秘梁启超儿女仕途命运

吴荔明

大姨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公公不仅亲自教她写字读书,还教她写诗词,并且为她写了好多诗词。二舅婚后的蜜月和回国的各项事情,公公梁启超都有非常周密的考虑,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2013年02月25日09: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

纪念任公 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

梁思顺——诗词研究家、外交官夫人。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院士。

梁思永——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院士。

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炮兵校官。

梁思庄——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梁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梁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

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公公对每个子女都十分疼爱,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教育原则是褒多于贬,以鼓励为主。而他给的奖品都是他亲手写的字(对联、诗词等)。

大姨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公公不仅亲自教她写字读书,还教她写诗词,并且为她写了好多诗词。

二舅婚后的蜜月和回国的各项事情,公公梁启超都有非常周密的考虑,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公公总是手把着八舅的手,用毛笔给大姨写几个字。

他的父爱很细很密

◎吴荔明

大姨——公公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

大姨梁思顺(令娴)1893年生于广东新会老家,她是公公梁启超的长女,是公公的第一个孩子。那时梁启超才20岁,如在现代他自己还是个孩子,但他已经是一个对女儿充满父爱的合格的父亲了。

李蕙仙婆生下大姨后,又生下长子,但不久就夭亡,这样一直到8年后才又生下二舅梁思成。8年的独生女生活,使大姨能得到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父爱。当然,在这开朗的家庭里她一直是很有发言权的。而作为父母的长女、弟妹的长姊,她在各方面都很出色。公公不仅把她看作为女儿,同时也视为最好的朋友,公公给她以特殊的爱。这爱体现在公公给她的几百封信中。

“大宝贝”这是公公对大姨的爱称,每封信中的称呼都是“宝贝思顺”或“我的宝贝”,早期的信都是“示娴儿”或“娴儿读”。

1927年,公公去世的前两年,他的肾病已十分严重,经常尿血,在病痛的折磨中他思念海外的儿女,而他更加思念思顺。他在一封信中对大姨写道:

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在晚年时,公公家中经济困难,大姨寄信给他,愿承担一切家庭费用,他回信说:

你虽是受父母特别的爱,(其实也不算特别,我近来爱弟妹们也不下于爱你。)但你的报答也算很够了。妈妈几次的病,都是你一个人服侍,最后半年多衣不解带地送妈妈寿终正寝。对于我呢,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这几年来把几个弟弟妹妹交给你,省我多少操劳,最近更把家里经济基础由你们夫妇一手确立,这样的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还得力十倍。你自己所尽的道德责任,也可以令你精神上常常得无限愉快了……

大姨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公公不仅亲自教她写字读书,还教她写诗词,并且为她写了好多诗词。因此她有深厚的古文根底。公公给她的书房起名“艺蘅馆”。她抄写了很多诗词,编成《艺蘅馆词选》并作了自序。这篇自序和词选曾被传颂一时,1981年还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

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大姨曾在日本人下田歌子举办的女子师范读过书。因此她的日语非常好,她不但语言流利,而且能熟练掌握高级日语(宫廷语言)。据她一开口,日本人就知道她的身份一定很高贵,后来这成为她和日本鬼子斗争的武器。从日本回国后,她曾在一位英国妇女在北京开办的一所女子学校学英语。

对二舅梁思成寄予厚望

公公对二舅这个长子寄予了厚望。他曾给当时身在国外将要结婚的二舅写信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作“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

二舅1901年出生于日本,出生时,两腿是畸形撇开,两脚尖相对。公公请了一位外科医生给他治疗。医生建议把他双脚扳正,用绷带扎紧,然后再放入一个小木盒子里,一个月后二舅的腿果然治好了。1915年夏,二舅进入北京清华学校读书。虽然他当时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但他在父亲梁任公的教育下已有较好的国学根基。中国当时所处的丧权辱国的地位,又使他幼小的心灵埋下反帝爱国的种子。所以他很用功,在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英语、西方科学和历史等各科成绩都取得优异成绩;在音乐方面他会四种乐器,又是清华学校乐队的队长;绘画方面更是出色,是清华年报的美编;又酷爱体育,是全校运动会跳高第一名。

1923年5月7日,二舅骑摩托车带着三舅思永去参加北京学生举行的“国耻日”纪念活动。正出南长街,被可恶的北洋政府的次长金永炎的汽车撞倒。二舅伤势很重,昏迷,左腿骨折;三舅嘴唇碰裂了一处,流血很多。次日,公公梁启超给大姨思顺的信中细写了车祸的情况:

出事后约摸二多分钟,思成渐渐回转过来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手,他使劲握着我不放,抱着亲我的脸,说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顺儿子,爹爹妈妈还没有完全把这身体交给我,我便把他毁坏了,你别要想我罢。又说千万不可告诉妈妈。又说姐姐在哪里,我怎样能见她?我那时候心真碎了,只得勉强说,不要紧,不许着急……我心里想,只要拾回性命,便残废也甘心……

这次车祸影响了二舅一生的健康,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点点,落下了残疾,使他走起路来微跛。更严重的是,他的脊椎受到了损伤。

1919年,林徽因初次结识了梁思成。公公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挚友,林长民曾担任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和林长民想成儿女亲家,使两家更加亲密。但梁启超并不想按传统婚俗行事,他明确地告诉当时才18岁的梁思成和15岁的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最后还是得由他们自己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又经过了4年才做出。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分别从美国毕业之后,婚姻大事自然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远在国内的公公梁启超决定在国内给他们举行特别庄重的中国式订婚仪式。那时他本人刚动手术出院,身体虚弱。公公在给二舅行聘礼之后事,心情很好,去信给二舅说:

你想从抱在怀里“小不点点”(是经过千灾百难的),一个孩子盘到成人,品性学问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我的怀里,如何不高兴呢?……

信中建议他俩在加拿大举行婚礼,由在当时担任外交官的二姨夫帮助斟酌。还嘱咐婚礼只要庄严不要侈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行等等。

婚后的蜜月和回国的各项事情,公公梁启超都有非常周密的考虑,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1927年12月18日给二舅的信中公公写道:

我替你人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替我)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英文的)回来讲给我听听。

此时距离公公病逝只有一年零三个月。

关心儿女们的学业

三舅梁思永1904年诞生于澳门,他是王桂荃婆的长子,是公公梁启超的次子,比二舅小4岁。他也随公公在日本生活了8年。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在留美预备学校学习8年后毕业时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那时都还不到20岁,出国深造正当年。1914年起梁启超也常在清华讲学。那时二舅思成、四舅思忠也在清华学校读书,他们都在学校住宿。每逢寒暑假,三兄弟就一起回天津度假。

三舅在事业上很执著,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时,曾经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对东亚考古作过特别的研究。留学期间他很想了解国内的情况,想回国实习并收集一些中国野外的资料,写信回国征求他的父亲梁启超的意见。公公梁启超非常支持他,回信中,回答了有关业务的统计资料,并安排他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担任助教。三舅在国内工作了一年,整理了清华所藏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之于1926年发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并写成了英文的专刊。作为一个才20多岁的年轻学生,在国内的一年工作中能作出这么多的成果,研究所的同仁对他很赞赏,认为他的前程无量,并希望他将来毕业后仍到清华工作。

母亲思庄小时候长得不漂亮,但大大的眼睛总是笑眯眯,有一股灵气。妈妈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生在中间的孩子通常最不得宠。但在公公眼里,在大孩子中她最小,而在小孩子中她又最大,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位置,反而使她成为家中一个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人物。哥哥姐姐们疼爱她,弟弟妹妹们敬重她。而她是那种特别的好脾气,柔中带刚的性格。1924年7月李蕙仙婆去世,这给全家带来巨大的悲痛。公公在丧妻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们怎么办?那时思庄才16岁。正好大姨丈周希哲被政府派往加拿大任总领事,于是公公就叫大姨把思庄带往加拿大读书。那时大姨思顺已有了3个孩子,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位年轻的三姨。到加拿大后,思庄顺利地进入中学读书。

妈妈思庄是在国外5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梁启超十分惦念她。1925年他在一封信中说:“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你们走后,我很寂寞……思顺离开我多次了,所以倒不觉怎样;庄庄这几个月来天天挨着我,一旦远行,我心里着实有点难过……”公公不但经常给她写信,还多次给题写条幅,专门在条幅上抄写一些自己作的诗和给妈妈的信,并裱成精巧的小型手卷寄给妈妈。

妈妈由于初到加拿大英文有些困难,一次考试时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这大大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为此她极不痛快。公公得知后写信鼓励她:“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妈妈经过努力英文很快就过了关,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很多加拿大的孩子还要请教她,她终于如公公所预言的那样,竞争过了那些洋孩子们。

妈妈按公公的意愿考入了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攻读文学,公公非常高兴,并写信给孩子们嘱咐道:“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因为她本勉强进大学,实际上是提高(特别)了一年,功课赶不上,也是应该的。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30年妈妈获得了麦基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到美国专攻图书馆学并最终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真正实现了公公的意愿。

给最小的几个孩子开小灶

1924年以后,五舅思达、五姨思懿、六姨思宁渐渐长大了。比他们大的哥哥姐姐们都先后出国留学,只有他们年龄小的孩子在身边,全家住在天津。但公公从日本回来后一直很忙,初期忙于政治活动,后又远行欧洲考察,所以在天津的时间不多,对子女直接教诲的时间不多。为了提高充实他们几人的国学、史学基本知识,公公决定让他们几个从1927年下半年起,休学一年补课,特聘请了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先生来作家庭教师,在家里办起了补课学习组。当时五舅在天津南开中学上初一,准备入初二。

课室就设在老房子——原来梁启超所用的楼下的“饮冰室”书斋里。

据五舅回忆,补课的课程为:

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到《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的一些诗篇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或背诵。每周或半月写一篇短文。有时老师出题,有时可以自选题目。作文要用小楷毛笔抄正交卷。

史学方面:每天要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另外,史学方面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每周半天休假,无所谓考试。作业由老师批阅、审定。在短短一年多的紧张补课学习中,五舅的国学、史学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充实和提高,受益匪浅。

在此期间,公公的友人、知名国画家余樾园先生也在天津居住,常来走动。两人闲谈不久,余先生便开始作画,一般是画小幅的,如小条幅、扇面等。这时,公公把五舅等人喊来,看他作画,并请他给孩子们讲些绘画的基本笔法、法则等,常常把余老的小张作品奖给大家收藏。

公公对每个子女都十分疼爱,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教育原则是褒多于贬,以鼓励为主。而他给的奖品都是他亲手写的字(对联、诗词等)。公公根据谢国桢老师给3个孩子的评分,给五舅、五姨、六姨每人奖励一副他的亲笔小对联。五舅还获得另外两幅带有“座右铭”的奖品,一幅是用篆字体写的“慎独”两字的横幅;另一幅是用隶书写的“居处恭轨事敬与人忠”的九字条幅。这些“座右铭”对五舅以后处世做人都有一定影响。

八舅梁思礼是我最小的舅舅,也是公公子女中至今唯一健在的。他小名老Baby,公公在信中叫他“老白鼻”。公公格外疼爱他,当然也是因为他是“老来子”。爱开玩笑的公公说,八舅思礼和大姨思顺是“亲家”,将来他们的孩子要结亲,难怪在公公给孩子们的信中总说“亲家”,我搞不明白问了八舅后才知道。其实大姨比八舅大31岁,他们的孩子年龄就更悬殊了,当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亲家”,可见公公有多么幽默了。1927年,公公给在海外的孩子们去信说:“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机会。(他又来了,又要写信给亲家了。)……”公公总是手把着八舅的手,用毛笔给大姨写几个字,我家还保存着几张当年他们用毛笔给“亲家”写的歪歪扭扭的字条。

八舅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火箭系统控制专家,并和二舅思成、三舅思永一样都是中国的院士。

(作者吴荔明为梁启超外孙女、梁思庄的女儿、北大教授,著有《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等书。)

(责任编辑:温璐、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