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规划者:齐 欣
绘图:康训鹏
骑行在“遗产小道”
李岁竹
两辆自行车位置醒目,占去了办公室将近1/4的面积。办公室的主人齐欣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位骑行路线的规划者,他用单车探索着文化遗产。2005年开始,齐欣追随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并成为罗老的助手。
以中国大运河沿线为主要探索对象,齐欣从2007年开始在杭州、北京骑行,决定以大运河为基础开辟一条可供公众骑行的文化遗产小道。为了试验出一路上不同路段适合的自行车,齐欣在装备方面就花了不少心思,各种类型的自行车买了5辆。
2009年3月,齐欣首次提出“大运河遗产小道”概念。这条小道北起北京白浮泉,南抵宁波,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道。人们在小道上只能步行和骑行。骑过大运河遗产小道和北京、杭州、厦门等城市后,齐欣正准备进行蜀道和美国66号公路等路段的骑行。
作为骑行的探路者,齐欣每开辟一条路线都要骑行两遍。“在骑第一遍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哪儿有吃饭的地方,哪里有医院,哪里能给车子打气,哪里能够停留可以歇息。支援系统很重要,这些方面有时跟旅行是一样的。”齐欣说。但是作为一名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者,在停留的时候他不是坐下来悠闲喝一口水,而是拿出兜里揣着的课题报告来研究。
齐欣产生了做一份《如何建立一个遗产小道》指南的想法,通过指南来给公众骑行进行一些实用性的指导,同时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他曾经发动大学生用骑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文化,发现身边的文化遗产基因和保护方法,并希望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骑行,多来多看多停留。
1995年,齐欣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那时开汽车非常时尚。然而20多年后,他却由开车人变成了骑车人。只要天气允许,齐欣上下班都骑车,并专门在长安街上骑车锻炼,以保持体力,以备随时可能的长途骑行。
在做文化遗产传播的课题时,齐欣都会去研究对象所在地骑行,有时还能为设计课题带来灵感。由于经常在杭州做课题,齐欣专门买了一辆车放在那里。
骑车寻找独特的美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假期外出旅游,陈嘉俊总不忘随身携带一辆折叠自行车。对于这名“拜客广州”(即bike的中文音译)公益团队召集人来说,自行车俨然是自己的标志。
“骑车是我目前发现休闲旅游的最好方式。如果是郊区短途游,可以直接骑车过去,一路欣赏风景,感受自由;如果是长途旅游,我也尽可能带着单车,坐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再骑车在那里慢慢游荡。”
这位尚在读研的“85后”说,骑车旅游既锻炼身体,又方便自由。“你可以随时停下来,仔细地观察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去一些别人去不了的地方,发现一些深藏起来的美景和画面。”
去年夏天,他和几个骑友一路骑车到郊区从化,“过了市区继续往偏僻的山里骑,绕着盘山公路骑了半个多钟头,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叫仙娘溪的地方,那是个小山村,四周群山环绕,绿树葱茏;村边有个很大的水库,水清澈见底,一条小溪从水库引出来,穿过村庄后往山下流去;耳边能听到的,只有潺潺水声和小鸟鸣叫;尽管是夏天,山里却非常清凉。”陈嘉俊感叹。
“如果不是骑车去,我们肯定发现不了那么靓的地方。”他说,那里不是旅游景点,平时很少人去,没有公路通到那里。“那种美,完全是纯天然的,呆在那里,一下子轻松下来,安静下来。而且,骑车也能切身体会到那种上山用力的感觉,比开车有存在感多了。”
但是,陈嘉俊也发现,现在骑车出游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不少城乡道路交通的设计建设状况,还不能满足骑车休闲旅游人群的需要。为此,去年7月1日,陈嘉俊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邀请函,力邀广州市市长陈建华骑自行车畅游广州,“一边踩着单车吹水(聊天)体验,一边为绿色出行出谋划策”。
这一邀请不久成真,7月15日,陈建华来到白云湖,和志愿者们一起骑车来了个“环湖游”。陈嘉俊当面向陈建华做了关于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推动低碳出行可持续交通的报告,并面呈了详细方案,得到后者的肯定。
骑行的快乐“从里到外”
本报记者 贺林平
读大三的赵浩贤,是广州体育学院的自行车户外协会的会长。去年5月,赵浩贤开始策划着活动。“最开始想的是骑车环游青海湖,后来一些人提出来‘跑远点’,干脆从青海到北京,一路边骑边玩。”
准备了两个多月,8月暑假,赵浩贤一行10人带上骑车装备在广州上了火车,奔西宁出发了。
长期生活在珠三角地区的年轻人,看到青海湖一边蓝天碧海,一边戈壁无边那种奇异景色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他们激动得开足马力,骑着车一起冲了过去,赵浩贤回忆。
用4天时间,他们完成了环湖游。紧跟着,更加漫长的旅途开始了:从西宁到兰州再到西安、郑州,一路骑到北京。
每天骑行80公里,满打满算6个小时;晚上住早就在网上订好的家庭旅馆、青年旅社。25天后,一行人终于进入北京城。“当我们蹬着车拐上前门大街,7个男生3个女生,一个也不感觉到累,只觉得全身从里到外的兴奋。”
这样的旅行方式,最显见的好处是省钱、划算。10个人算上一路的吃、住、景点门票、来回火车票以及随处买的土特产,人均才花费4000多元,几乎玩遍了沿途各大城市的主要景点。
让赵浩贤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华山,“为了赶上看日出,我们当天晚上11点出发,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到达了山顶,虽然天气不好没看到日出有点遗憾,但也很开心,华山的险峻、魁伟和那种高山压顶的气魄,把我们全都镇住了。”
“自行车可以到达的地方更多,让旅行更加丰富多彩。”赵浩贤说,他们一路深入到很多小城镇和乡村,切身体验到很多西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比如他们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小镇吃饭,当地人聊起不远处有一个庙,这天正好有一个大型的节庆,他们就骑车兜过去了。果然不虚此行,很好玩。
“很多小地方,在地图上都没有,要不是骑车,肯定去不了,也不可能有这么深度的融入和体验。”赵浩贤说。
线路推荐
“蜀道金三角”
【为何去骑】“蜀道文化景观”成为最新又最具有挑战性的南北体验线路。所谓“挑战”,是指没有人能够一次完成蜀道的全部路线。它太长又非常艰险。正因为此,沿途布满人文历史景观,许多尚不为人熟知。
【路线长度】整个系统超3000公里。以金牛道和傥骆道为例,可以自成都骑行108国道,经广元进入汉中,再经洋县、佛坪、周至到达西安,全程超过900公里。
【有何看点】无论哪条线路,都要翻越秦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广元、阆中、梓潼构成了“蜀道金三角”,文化景观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历代所植路柏需要多人才能合抱,沿线连绵,让人谓之壮观,心生崇敬。
【骑行工具】蜀道文化景观线路,是一条复合体验路线,适合徒步和骑行。骑行工具以长途山地车、全地形车为主,具有变速功能的普通山地车也能胜任,但不建议使用小轮径车进行长途穿越。以凤县为中心穿秦岭的陈仓道,古今交通线路重叠,四季风景优美,尤其符合公路车骑行的标准。
大运河杭州段
【为何去骑】单日骑行路线,沿岸可见众多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重要标志。大运河遗产小道项目以此段作为示范,是目前最完整的展示和为体验者提供支援的示范研究路线。
【线路长度】南起著名的拱宸桥,北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栖广济桥。全长33公里。
【有何看点】可以体验大运河沿岸典型的城市、郊野、村镇风貌区。线路起点在拱宸桥东的第一块石板,许多名人和体验团队都在此留念。
沿线看点众多。运河文化广场, 拥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景点;金佛禅寺和新桥村教堂同处于杭州市新桥村。一个村内佛寺和教堂并存,体现文化包容性。
广济桥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一座七孔石拱桥。乾隆御碑,位于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
【骑行工具】由于有了示范段路线图,体验者非常方便地选择在大运河的东侧还是西侧行进。普通山地车即可轻松完成全程,也可以试试杭州最为流行的红色公共自行车。
小贴士
初学者单车选择
林 子
很多初学者第一次选择适合自己的单车,往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做个粗浅的解答。
●折叠车
优点:起步价位中等,容易骑行,携带存放方便,一般适用于城市较好的路面骑行。
缺点:强度低于山地车,速度低于公路车,大部分折叠车属于休闲车。
一辆普通的折叠车,价位一般在2000—3000元及以上价位。
●山地车
优点:入门门槛低,适用路面范围广,坚固耐用。山地车车架结实,轮胎可宽可窄。从越野山路到平坦的公路大道,山地车都可以适应。
缺点:对于刚加入自行车运动的新人来说,没有特别突出的缺点,低价位山地车一般较重。
入门娱乐级的山地车价格从1000多元起。正常的锻炼骑行,一辆配置一般2000左右的山地车,骑上5年没问题。
●公路车
优点:高速,轻!
缺点:入门门槛高,价格贵,适用范围小,路面要求高,坑洼高低不平、碎砂石、泥泞路面都是公路车的大忌。由于公路车的特性,初学者比较难以掌控,容易摔车,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很遗憾,5000元几乎是公路车的入门价格,好一点的公路车已经过万了。再低价格的公路车,可能就缺了必要的公路车元素了。
●旅行车
旅行车有山地车式样的,也有公路车式样的。主要特点是车架牢固,可以安装行李架。有基本的越野性能。也可以直接买车架上有行李架安装孔的山地车。价位大多2000—3000元。买整车比DIY合适。
不能不知道的骑行常识
安全骑行是享受乐趣的前提。有些常识,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做到。
1.带上头盔,头盔远比你的生命便宜。还有骑行服、手套、眼镜,各有各的作用。
2.知道你的极限,包括你的体力极限和心理承受极限。
3.大车从身边经过后,切忌马上回归道路中间。
4.你不能当你周围的人不存在。上蹿下跳,一倒就是一片。
5.为避免由于体力消耗严重而导致头晕甚至昏迷脱水等症状的发生,应注意携带巧克力、压缩饼干等补充能量的食品及足量饮水。
6.不要做小动作。严禁手离把,严禁接听或拨打手机,严禁转弯时回头。
7.长途骑车不可单独行动,紧跟队伍结伴而行,不要擅自脱离骑行队伍。
8.你需要一套好的工具、起码的备件和基本的维修知识。不要总是指望别人会带好几条备胎。
9.你身后的司机不是全能的先知,不可能知道你在路口的时候准备左转右转还是直走,你最好给提示。
10.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包括你的血型、你的病史、你的药物过敏史。如果你受伤了,同伴怎样才能联系到你的家人。
骑行必备工具
自行车旅行携带的工具数量越少、重量越轻越好,但是有些工具不可或缺。BIKETO自行车网版主告诉你哪些工具才是必备的。
●备用内胎:一个或两个适合你自行车使用的内胎。
●撬胎棒:一般是两根,可以帮助你把外胎扒下来,换上备用的内胎。
●冷补胶片:至少带上五个,这是一种不用打磨、剪切的产品,快捷使用。
●冷补胶水:把内胎上的伤痕补平的得力帮手。
●打磨片:打磨内胎,使它符合粘接条件。
●便携气筒:让你的车轮在跌倒的时候重新站起来。
●截链器:在掉链子的时候,可以帮助你继续前进。
●组合工具:它是个多功能的利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我们已经把车武装好了,人呢?
头盔,骑行首要是保证安全,所以第一个就是头盔。
骑行服装,其作用是帮助你排汗,使你的身体感觉到干爽,从夏季服装来说,一般都是短袖的类似于T恤的上衣和短裤组成,材料多为聚酯(Polyester)。
水壶,水壶嘴的设计也是专门为骑行准备的。记住!骑行中喝水的时候不要妨碍视线。
眼镜,用于骑自行车的眼镜,必须符合防紫外线、不破碎、透气性能佳、贴脸设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