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是一项重要而有前途的工作……”日前,在中国博物馆协会2013年第一期讲解员培训班开学典礼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云辉面对来自全国40家博物馆的60多位讲解员说道。
为期11天的讲解员培训工作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目前唯一的培训机构——位于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内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举行。带着博物馆讲解工作如何摆脱程式化、不断增强吸引力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博物馆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新老讲解员,以期明晰这一老行当的创新发展之路。
“因人施讲”提升吸引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博物馆的讲解员依然摆脱不了背讲解词的习惯。”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张希玲说。以西安半坡博物馆为例,在这里经常有游客问,“考古学家是怎样得知这是一座6000年前的村落遗址呢?”面对这一问题,大多数讲解员以前都是简单地回答:“碳14法。”对于游客进一步提出的“它是如何测定,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便只好说,“对不起,我对此并不了解,具体要问考古专家。”
无疑,讲解员的这种回答会让观众大失所望。“试想一下,如果讲解员能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理解,向观众介绍如何用碳14法断定年代、如何借助现代化的考古手段进行考古发掘等,一定会把原本枯燥的内容讲解得生动形象。”有着多年讲解一线工作经验、曾经获得过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讲解员大赛第一名的张希玲表示,讲解员理应成为学者、成为杂家,要能撰写讲解词,而非先背诵后向游客机械灌输。
对于这一观点,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同样认可。他向记者表示,“一场优美而精致的讲解,可以把观众引入到陈列的深层含义中去,这就要求打破单纯背讲解词的习惯,要能撰写适合自己的讲解词,从而能把科学地介绍文物与挖掘文物本身的内涵结合起来,与观众互动交流。”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因免费开放,客流量很大。记者看到,讲解接待台前常常需要排队。无论是租自动导览讲解器的游客,还是联系讲解员、调试团队讲解接收器的游客都不在少数。为了从内容上保障参观者的收听效果,包括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内,多家博物馆的管理者都提到了“因人施讲”这一概念。记者了解到,针对不同的观众,西安半坡博物馆要求讲解员设计不同的讲解内容,因人施讲,开展多层次的讲解服务。如儿童参观时,讲解员要多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中学生参观时,讲解员则要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诱导式讲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因人施讲就是要让不同的观众更易进入到讲解员构筑的文物、历史的氛围中,参与思考。
“除具备比较好的表达能力,以及姿态、手势等的运用外,讲解员在自己撰写讲解词、因人施讲的过程中,要科学介绍文物本身的内涵,这个科学的内涵一般需要在学术界有一致的观点。如果有争议,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把有争议的问题讲清楚。有时候这种争议之处,往往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地方,可吸引观众参与其中。”成建正说。
将讲解动态化场景化
“讲解员不仅仅要会讲解,同时也要具备活动组织、策划、实施的能力,即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能力。也就是说,讲解员要能把博物馆的文化内涵、经典藏品与来馆观众的需求和爱好相联系,设计出一系列合理的体验活动,让观众与馆藏文物产生互动,吸引更多的观众恋上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表示,不同于文物陈列室内的“口耳”式讲解,场景化、参与性强的各类活动更能“讲”出趣味性、知识性。
“讲解员化身为美丽的‘半坡姑娘’,从6000年前穿越而来,她带着‘骨针’,现场讲解制作和功用,拿出木头现场‘钻木取火’,手把手教观众用‘尖底瓶’打水……”以半坡博物馆为例,去年该馆开始实施的“原始部落快乐行”活动便是对传统讲解模式的一次升华。他们针对学校、社区、乡村等社会群体专门设计、组织实施该博物馆教育活动,在“时光倒影”“远古之旅”“情景舞台”“古今穿越”“原始服装大比拼”等板块中,通过新颖的样式,将悠久的历史文化搭配上愉悦、时尚的语言,让乐于其中的观众获得与单纯听讲解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讲解只是一个讲解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能针对不同受众推出多样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讲解员要能想办法把博物馆文化内涵、经典藏品,根据观众的需要、爱好、日常生活,结合时代发展,设计一系列相关活动。”张希玲说。“作为博物馆的四大业务功能之一,博物馆教育功能在博物馆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博物馆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整体运营状态和对外形象。”刘云辉表示,在新的形势下,讲解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多种类型的博物馆参观群体的需求。
谈到这一新型“讲解”方式的开展情况,张希玲不无遗憾。她说,“目前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是很顺利,在全国调研时发现,不少博物馆甚至连什么是博物馆教育活动都搞不清楚,往往与每日观众进馆参观、常规讲解混为一谈,更别说切实策划、实施了。”
期待官方培训机构
谈到如今讲解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多位专家均指出,如果只是背讲解词,即便仪容仪表、语言表达、态度亲和等方面再优秀,也是远远不够的。要致力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讲解员,不仅可以撰写讲解词,能策划、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而且要具备与不同专家共同工作的能力,具备熟练使用当代传播技术的能力,甚至包括对志愿者队伍进行组织和培训的能力。但目前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博物馆的馆内讲解员自己还是写不了讲解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培训工作压力不轻。
“我希望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更多的技能,成为观众满意的讲解员。”一位来自新疆的学员表示,这次学习机会十分难得,因平时的业务培训基本限于馆内,而来培训中心学习,不但能得到众多老师的细心指导,还没有培训费用。记者了解到,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所坚持的方针。多年以来,全国性的讲解员培训班已经举办了30多期,许多学员逐渐成为各馆宣教工作的骨干。但面对“培训需求量大与现实供给小”之间的矛盾,这个目前唯一的全国性讲解员培训中心的负责同志并不满意。“并非不愿多开班,常设班,实在是资金有限负担不起。培训期间的费用靠多方支持尚捉襟见肘,非培训期间,培训中心的支出实际上都被忽略了。”西安培训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人对讲解员培训工作十分看重,却苦于没有一家官方培训机构。“如果国家文物局能下设一个专门的培训机构,每年将有更为稳定的经费支持博物馆宣教人才培养。而促进中国博物馆教育水平的提升、培养高水平的讲解员队伍,需要这样的机构。”张希玲说。多位业内人士希望官方培训机构在提升培训水平、扩大培训规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师资保障还是课程编排,它都更具优势,也更有感召力。这种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将直接在每一位讲解员的内心深处转化为鞭策自我提升的动力。”张礼智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