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探寻广州失落的人文版图 岭南书画艺术节思路和特色

2013年09月22日08:36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探寻广州失落的人文版图 岭南书画艺术节思路和特色

  居廉(右八)及其弟子雄踞清末广东画坛,“居派”绘画风格清新灵秀,影响深远。

十香园古香古色,游人不断。

十香园全景图

  从今天起(22日),三年一届的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将在海珠区十香园纪念馆开幕,艺术节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海珠区委、区政府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至29日结束。在前两届搜寻岭南画派“族谱”的工程之上,本届艺术界在对“岭南画派”延续十年的研究基础上“深耕”。

  艺术节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在艺术专业人士群体中引发反响,也掀起了群众和市民的极大兴趣:“十香归园——居巢居廉书画文献展”,集合两岸四地珍贵文献及作品,将公布一系列对岭南画派鼻祖“二居”的最新研究成果;由雕塑大师潘鹤教授创作的“隔山祖师”(居巢、居廉)雕像、岭南画派传人雕塑群、手印墙将构成岭南画坛名人历史长廊。此外,由两岸四地52位名家重谱的《瑶溪二十四景》书画长卷也将惊艳亮相。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是群众性的“书画艺术节”甘于以做学问的姿态,历时十年对岭南画派展开研究?“岭南书画艺术节”又有怎样不同于一般“文化节”的思路和特色?记者深入艺术节背后展开采访。

  追溯

  重绘海珠人文渊薮旧貌

  “十香园的重修,修的不只是一座园子,而是一段历史。”岭南画派鼻祖--晚清著名画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十香园”,经过几年来的悉心复原,它已然成为“岭南画派祖庭”。

  步入十香园,百年果木扶疏,十种岭南香花掩映,亭台楼阁、奇石水塘别有洞天,穿梭于今夕庵、紫梨花馆、啸月琴馆,一步一景,古雅清幽之风扑面而来。百年城市的巨大变迁似乎在这里停滞,它恍若一道文化与历史的走廊。

  6年间,十香园一直在努力成为岭南画派的宗祠性建筑,为岭南画派重修“族谱”。纪念馆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岭南画派传人和后人相继来此拜会,包括高剑父的妻子翁芝、儿子高励节,赵少昂弟子梁洁华,台湾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欧豪年,高剑父弟子黎明伉俪等,堪称岭南画派四代同堂大聚会。小小的院子,让在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画流派,有了一处认祖归宗、寄放情感的地方。

  今年,十香园纪念馆牵头组成的学术研究团队,试图从十香园出发,复苏整个清末广州海珠文化的人文版图,在这其中,追溯岭南画派诞生的缘起。

  就在今天(本月22日),一幅堪称岭南画派祖庭的“富春山居图”的《瑶溪二十四景》新绘图,将在十香园揭开其神秘面纱。52位书画名家和岭南画派传人重谱百年前十香园周边的人文地貌,参与者包括了杨之光、陈金章、李劲堃、黎明(香港)、欧豪年(台湾)以及海外的司徒乃钟等。

  何为瑶溪二十四景?十香园纪念馆馆长兼海珠区文博中心研究部主任邝以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是一处被广州人淡忘的人文渊薮。瑶溪即今天的马涌,贯穿珠江前后航道。清代的瑶溪风景秀美,文人评出的“瑶溪二十四景”,知名度仅次于“羊城八景”,而且更具乡土风情。由于水路交通便捷,靠近广州城中心,大量文人雅士聚集于此,一时间让这里成了岭南一处“人文高地”。

  “大江出没,风帆如织,白云诸山,招之欲来。”清代处士刘彤,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避客居于此地,闲时常桐帽棕鞋,重寻陈迹,把海珠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赋诗以寄情怀,集成《瑶溪二十四景诗》。之后,清代画家崔芹步其雅风、撷景入图,绘成《瑶溪二十四景》,现藏于香港艺术馆。更耐人寻味的是,岭南画派鼻祖居巢正是刘彤挚交,曾摘其二十四景诗,并将自己及友人写的文章和诗编入书中。

  “瑶溪成为清代到民国时期河南一带最富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集合,是十香园的毗邻之地,也是”二居“和友人们唱游、雅集之所。”邝以明说,在这里以水系交通为网络之文人雅士频繁地交流促进了整个地域文化之发展和兴盛,出现了如朴学大师陈澧、岭南花鸟画坛巨擘居巢与居廉(时称“二居”)、晚清词坛名士潘飞声等对广东乃至全国艺坛影响甚大者。附近一带除了十香园,还有鹤州草堂、约云楼等文人雅聚之所。

  斯人已逝,百年前的人文盛况仅剩残章断篇。《瑶溪二十四景》新绘图的亮相,意在追忆往日的人文昌盛,也试图在唤醒些什么。著名画家卢延光参与重谱《瑶溪二十四景》的活动。他表示,瑶溪一带的景物格调静恬,远离物质主义的争竞、喧嚣和浮躁,因此在重谱的过程中,画家们都体会到了一种静趣。“这种文化上的静趣体现为对名利的淡泊,这都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力量。”

  目的

  激发岭南画坛多出勇者

  “十香园是贯穿岭南画派百年史,且将继续延伸的文脉发端之所。” 邝以明告诉记者,当年“二居”在绘画技法上的开创先河,堪称一时楷模。而重修十香园其中一个目的,便是希望岭南画派的后继者能在这样一处“圣地”中,悟先人探路之心经,拾自我开拓之力量。

  为此,十香园特别筹划的全新展览《十香归园》也将在今天开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朱万章研究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卢伟国博士、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梁基永博士、澳门大学陈继春博士等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来自两岸四地的80多件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多种题材的“二居”书画精品,以及40多件如《居少楠先生遗稿》、《今夕庵烟语词》、《真相画报》等珍稀文献,都将在展览上罕见亮相。

  与其弟子“二高一陈”相比,居巢、居廉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而此次展览搜集得来的大量史料,将有助于把“二居”在美术史上的真实地位重新钩沉面世。在展场上首次露面的香港私人藏品《十香图册》便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展品。广东文献学者梁基永向记者介绍,目前“二居”流传于世的《十香图册》共有三套,而以此集最为精彩。由于保存完好,画作崭新得就像昨日刚刚完成的一样。“由于这十种香花都是来自本地,这些画作体现了‘二居’以乡土风物自豪的情趣,也影响到了日后岭南画派的取材,对研究十香园与岭南画派的艺术语言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他表示。

  从澳门藏家收藏的李健儿的《广东画人传·附编》中,研究人员还找到了居廉画作被广西巡抚献给慈禧太后贺寿的记载。而在清末民初的另一份报纸上,则刊登有“时人举办的居廉、任伯年作品联展”的字样,足见当时岭南的居廉已经与海派的任伯年齐名,在中国画坛地位显赫。

  而对岭南画派鼻祖“二居”的研究,也正成为岭南画派后继者不约而同的兴奋点。2010年,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策划了一个专门研究居廉作品的展览“勾花范叶·居廉小品展”,随后吸引了广州美院教授、著名画家方楚雄带学生亲临展场临摹居廉遗作。两年后,李劲堃推出了个展“问道雕虫·写生与物本”引发热烈反响,不少作品透露出对这位岭南画派前辈居廉“雕虫写生”作品的悉心研磨。

  “对岭南画派鼻祖的追溯,不仅激励后继者在艺术本体方面突破,更希望唤起艺术家对新时代审美精神的求索。”邝以明说。

  追问历史,意在当下。今天,与书画展相呼应,一组以岭南画坛名人历史长廊为主题的雕塑景观也将在十香园揭开面纱。以雕塑大师潘鹤教授创作的“隔山祖师”雕像为首,两代岭南画派传人的雕塑在这里落成。此外,18个岭南画坛画家的手印也将亮相,其中包括了90高龄、高剑父妻子翁芝,赵少昂的学生梁洁华,陈永锵、许钦松等名家的手模,而纪念馆还专门为后继留下了空位,寓意岭南画派生生不息。

  未来

  民间人文珍宝“养在深闺人未识”

  由岭南名家重谱的《瑶溪二十四景》,不过只是掀开了海珠人文画卷的冰山一角。更有志者,正在探寻与十香园一道被历史淹没的百年前海珠人文版图。

  海珠区,过去广州人也称作“河南地”。它虽然被长期排挤在广州城的范围之外,然而在19世纪晚期却成了一片人文阜盛之地。而在“河南地”崛起之前,广东的绘画中心本以顺德为著。岭南画派之所以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决非偶然,而是多种人文因素酝酿而成的结果。

  “绘画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门类,它必须与书法、篆刻、音乐、诗词等形式彼此结合、互相激发。”梁基永表示,瑶溪流域一带由于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广州城区保持一定距离,因此能使艺术家安心创作。发达的水路交通,也吸引了不少热爱收藏名家字画的十三行富商到此落户,时称“河南派”的文化圈很快就在此成型。

  更能塑造岭南画派个性的,则是海珠区在“西风东渐”时代背景下的特殊地位。“由于十三行对外贸易繁盛,河南地也成为西人游历胜地。寓居澳门的英国画家钱纳利就有《河南桥》等作品问世。”河南地文化学社成员陈晓平介绍,西洋画风的传入,使本地画家眼界得到拓宽,形成了岭南画派注重写生、师古而不泥于古的独特风骨。

  “实际上,岭南画派不过是当时植根于海珠区的绘画流派中的一种,传统画派的画家亦不乏其人。”据河南地文化学社的不完全统计,19世纪中期开始,世居、定居、寓居当地的书画名家超过了70位,除“二居”外,还包括“二居”的画侣杨永衍、“丹山画派”代表人何翀等。“如果没有了这批传统画家,岭南画派是无法自成体系的。正是由于多个画派之间互相切磋、求同存异的氛围,才能促使岭南画派转向吸收日本和西洋的美术技法,产生新的作品。”陈晓平说。

  曾在十香园师从居氏兄弟的高剑父、陈树人,高扬岭南画派的大旗,也让海珠区成为岭南画派的发祥地。这一文化脉络一直延续到了现当代。在广州美术学院选址之初,岭南画派代表人关山月、黎雄才特意使其与十香园毗邻而建。这里每年仍在为岭南绘画艺术培养出大批人才。

  “十香园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海外的岭南画派传人,都很重视这里的历史文化地位,对它的感情也很深。”在梁基永看来,十香园无疑为岭南画派带来凝聚力最强的一座文化地标,而将书画与人文地理相结合,可以使更多人重新留意海珠区的文化含金量。

  “现在广州每个区都在发掘自己的旅游资源,其实海珠区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已。”梁基永说。

  从长远的规划来看,十香园的改造、《瑶溪二十四景》的重谱只是第一步。专家学者还将对散落在坊间的人文文脉进行梳理,填补人文地图的空白。由于多数历史建筑呈点状分布,而且原为民居用途,较为分散。梁基永建议,政府在短期内可以先对人文景点进行标识,出版人文地图,便于文保爱好者按图索骥。至于建筑物的活化修复,可以在得出严谨完善的方案后,再对进行翻新。

  ■链接

  ◎专业活动

  “岭南书画艺术节”其它活动

  艺术节的重头戏,是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岭南画派纪念馆承办的第二届岭南美术大展。本届大展突破了往届艺术节上美术展辐射范围较小、参与程度不够广泛、学术价值不高的局限,第一次成为面向全国艺术家的美术大展。本次大展共收到作品1600多幅,展览将评选出5幅金奖作品、15幅银奖作品、26幅铜奖作品及优秀奖若干名,作品的艺术性较上一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未来将争取继续在省美协、美术学院专业力量的介入下,不断将这一美术展打造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盛事。

  ◎少儿活动

  艺术节少儿美术展由杨之光美术中心承办,包括两大主题活动:一是岭南元素的明信片设计大赛,二是少儿岭南时装秀。两大活动的主旨,在于让少年儿童通过艺术的形式和自己的创作,去发现“岭南”之美,发现隐藏在岭南自然、历史、人文之中的时代元素。

  ◎群众活动

  群众美术活动则以“岭南书画嘉年华”的形式落户小洲村,由小洲文联承办。嘉年华将充分体现互动性,除了艺术品展示,还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平台和竞买机会,可看、可学、可购。海珠区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一个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与前两届艺术节偏重专业力量相比,本届将特别突出“民间力量”的创作实力,展现书画之乡的独特魅力,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书画之乡 墨舞羊城”书画精品展。展览上观众既能看到居住于海珠的名画家陈金章、陈永锵等名家的作品,也能看到大量具备相当艺术水准的海珠本土艺术家的作品。

  让“文化节”回归文化

  ■记者手记

  逢三年一届的“第三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如期而至,一个“书画艺术节”缘何历10年时间,持续不断续岭南画派的族谱、溯岭南画派之源头?据笔者观察,此“艺术节”不同于许多热闹一时、吸引眼球的文化节、艺术节,它因对文化的虔诚守护,褪掉喧嚣,让“文化节”回归文化。

  “旧时二居作画一笔不苟,今天我们修园同样精雕细刻。”这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仅说十香园的修复,不仅院中建筑、花石皆有出处,宫灯、雕塑等装饰也均出自大师之手。正如馆方负责人所说,在对岭南画派的历史源流、发展现状、未来走向的研究和评估中,投入最多的心力、最执着的态度,才是对这座院子最好的修复。

  为不断巩固十香园作为“岭南画派祖庭”的地位,海珠区的文博人士不惜展开一项项旷日持久的研究工作,前两届艺术节分别专攻于理清岭南画派历史、凝聚岭南画派后人两项工作,而本届艺术节则在追溯源头上下足功夫——不仅对“二居”,而且对于十香园的得名由来展开了系统研究和追问。

  “十香归园——居巢居廉书画文献展”之中,研究人员对“十香”所指的十种植物品种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进行了考证。针对历史上不同的说法,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史料、诗文与画作的对照考据,最终将被误传为“十香”之一的“白紫薇”,修订为“指甲花”。为追问“十香”,海珠区还将别出心裁地在闭幕活动上,请出陈永锵等9位艺术家描绘岭南“十香”,同时请出10位岭南古琴名家现场演奏“十香”为主题的古琴乐。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系统,触动观众体会“十香”独特的美感。

  而重谱《瑶溪二十四景》的活动设计,更是意味深长,“我们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借此缅怀为什么这里能产生岭南画派”。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台湾的欧豪年、香港的黎明等岭南画派后人又一次聚在这里,他们渴望绘制一幅“岭南画派祖庭的《富春山居图》”。

  没有喧天锣鼓,没有商业进驻,更不同于许多文化节吸引人流,引美食街、购物天地的流行做法。10年来,“岭南书画艺术节”几乎安于一种安静的力量,它十年专注于一件事情。从对一座文化地标的精心修复,到填充文化内涵,不断使其重放光辉,其中的每一步,都静心而为、诚心而至。

  “岭南画派勇毅的开拓精神、精灵的察变眼光,正是借助艺术这道人类的‘心灵之光’,不断地感召着世人。”正如岭南书画艺术节策划人所说,岭南画派代表着岭南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对它的追溯,堪称对广州这座城市文化“最高点”的追溯,它将唤醒世世代代广州人对人文和传统的尊重。

  正是因为这种虔诚的坚持,“岭南书画艺术节”在2010年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它也是广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社会文化项目,这让它最终打通艺术专业研究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壁垒,成为一道雅俗共享的“文化盛宴”。

  或许,一座城市的建筑高度可以被轻易刷新,但精神高度却最难维系和逾越。十香园虽然不大,在地图上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再大的院子也有边界,可它所能唤醒的人的精神意志、对美的追求,却是没有边界的。

  图片由海珠区宣传部提供

(来源:南方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