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天津:泥人张彩塑走进中国美术馆

2013年09月22日09:18    来源:天津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天津:泥人张彩塑走进中国美术馆

  昨天,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天津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天津泥人张彩塑优秀作品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历时8天,9月28日结束。此次展出的作品主要来自“两馆一室”(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以及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收藏,共计70件(套),汇聚了170多年以来的精品力作,既有泥人张家族的作品,又有彩塑工作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优秀作品。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流传至今,已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泥人张彩塑艺术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写实和传神是其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运用中国传统泥塑技法,强调“线”的运用,通过“压、拍、堆、贴、刻、刮、削”等塑造技法,充分利用线留下的笔触,采用“涂、染、勾、描、润、擦、点、画”等技法着色,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达到了形神兼备,形成了虚实相间、粗细分明、雅俗共赏的东方艺术风格,是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战祸饥荒,民生凋敝,许多民间艺人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泥人张”也不例外,张氏艺人迫于生计纷纷改行,只有张景祜一人捏点简单易卖的泥人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1959年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张氏传人得以在工作室传授技艺和创作,其中张铭先生还主持工作室二十余年,呕心沥血传授技艺,勤恳工作,为彩塑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此,张氏技艺由一个家族的艺术活动发展为社会性的彩塑事业。多年来,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始终坚持“继承我国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发展彩塑艺术”的工作宗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传统技艺的发掘、整理和传承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由静态到动态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承保护机制,正在把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彩塑创作研究中心、生产销售中心、传承保护中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2006年、2007年泥人张彩塑先后被国务院和天津市政府列入首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傅长圣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囊括了中国美术馆馆藏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代表作品,天津博物馆馆藏历代泥人张张氏传人的艺术精品以及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众多获奖精品。“巧合的是,50年前‘泥人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当时轰动了北京城。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彩塑艺术,同时激发年轻的彩塑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担负起传承和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的重任。”据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2件(套),主要是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如:傅长圣的《山里红》、《大红枣》、《虎娃》;杨志忠的《扁鹊》、《招财童子》;张玉生的《磨刀人》、《进城》、《金刚钻》、《玩鸟》;逯彤的《曹雪芹》、《藏女》、《春江花月夜》。天津博物馆馆藏作品8件(套),主要是取材古典文学的人和事,如:张明山的《二仕女》、《蒋门神》;张玉亭的《三娘教子》、《赵五娘》;张景祜的《红娘》;张铭的《黄道婆》、《杜甫》;张钺的《李时珍》。还有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收藏作品50件(套),这些作品都是工作室各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

  展览中,一尊尊造型精美、形式各异的泥人张彩塑也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已年逾花甲的北京市民吴兴刚告诉记者:“以前只是听说过‘泥人张’,这次亲眼得见才知道真的名不虚传。老艺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把淳朴的生活瞬间定格,今天看到的《磨刀人》、《鸽贩子》、《甜蜜生活》、《龙嘴大铜壶》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把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融合在了一起。”

(来源:天津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