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一年电视剧的盘点,用的最多的一个形容词就是“不温不火”,精品力作缺乏、翻拍跟风严重、烂片有收视无口碑等似乎已成为阻碍电视剧良性发展的“魔咒”。日前,在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第六届电视剧编剧沙龙上,高满堂、刘和平、海岩等诸多国内知名编剧围绕“未来电视剧市场的题材拓展”的主题,探讨如何以题材深度发掘与创新来改变困局之中的电视剧市场。
“总觉得现在题材越来越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虽然现在编剧越来越多,每年创作出来的电视剧数量也越来越大,但同类题材扎堆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未来电视剧市场到底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现在有个热议的说法是中国到底搞不搞季播剧?这样做能否让电视剧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编剧刘和平的问题一抛出,便引来了关注和热议。
响巢国际传媒公司制片人、编剧吴峥认为,对于根植于英美国家的季播剧一直以来都是看起来很美,但实施起来很难。其优势显而易见,包括能够有利于取得稳定的收视率,有利于广告商的赞助和植入,有利于品牌的建立,也有利于题材的拓展。“所以这个我觉得是模式的先进性带来题材的拓展。举个例子,美剧有个叫《法律与秩序》的非常著名,它1990年第一季播出的时候非常艰难,因为这个题材太写实,但是制作方都看重这个剧的潜力和品牌价值,决定继续做这个戏,到了第二季的时候,收视率稳步攀升。基于这种季播剧模式的特殊性,如果能够在中国逐渐去推广实施的话,是有利于我们题材拓展的。当然,季播剧在执行起来也有很多难处,但这个东西是任重道远,是非常值得做的,对于我们这个市场的繁荣和提高质量是一件大好事。”吴峥说。
而面对题材创作匮乏之说,电视剧《潜伏》、《借枪》以及电影《天下无贼》的编剧林黎盛表示,“我并没有觉得题材匮乏,只是有很多题材放在这儿,而我们却没有发现。比如说现在缺乏科幻类、惊险类电视剧,而现在的电视剧编剧创作太扎堆了。我想以后的电视剧会是什么样?前10年是电视剧向电影输送人才、导演、演员,这两年我觉得电影开始向电视剧输送演员了,而今后会输送导演过来。也就是说,可能一线的导演过几年会过来拍电视剧,即所谓超级电视剧的存在。比如今年的电视剧《红高粱》就已经有这个雏形了,我期待这样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剧本。”
如今,很多片子以演员为核心的,很红;以导演为核心的,也很红,但是目前看来,以编剧和资本为核心的片子,才是最能保证电视剧品质的。“我觉得今年以来电视剧的品质在下降,在片场你会发现,谁三天拍一集都是烂导演,导演和演员对剧本的尊重性不够,情不自禁的就想改剧本,我觉得这是不好的苗头。实际上,编剧是理性的,对于一个剧本从头到尾的思考是周全的。我老比喻说编剧是建筑图纸,当然前提就是我们的活要过硬,就是我们画的图精准,人家就不敢跟我们掰扯。”林黎盛说。
而对于如何选择好题材,创作出有品质的作品,在海岩看来,“对编剧自己来说,写自己最熟悉的事,写自己最敏感的事,写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单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考虑可能是最合适的。比如说我自己的创作,可以归到哪个题材里去呢?其实看你的角度,可以归到警匪题材,可以归到爱情题材,也可以归到成长题材。比如让我写戏说的,我可能就不太擅长,所以不擅长的题材编剧要动的话,也可能有比较好的买家来买,但是不太容易产生好的艺术质量。”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