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记者陈颐/摄
中国经济网河北滦县1月13日讯(记者陈颐)欢腾的锣鼓、清脆的唢呐、五彩的花绢,喜庆的地秧歌扭起来,隆冬时节,记者一走进滦县东城门广场外的人山人海中,便被喜庆祥和的气氛所感染,涌入到当地居民自发组成的秧歌队中,欢歌笑语驱散了数九严寒。滦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永新对记者说,恰逢马年春节到来之际,滦县以“滦水龙翔,秧歌绽放”为主题,盛情邀请全国人民来滦县过春节。记者发现,在滦县人民精心准备的民俗大集上,不仅展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滦州地秧歌、滦州皮影,还展示了评剧、剪纸、吹歌、小柳编、中国北派魔术、滦水砚制作工艺、麦杆画、滦州婚俗、滦州小驴肉制作工艺等近三十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绎出全民互动、喜迎新春的祥和景象,使人们享受到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立体体验。
在民俗大集上,记者欣赏着戏台上滦州皮影活灵活现的表演,“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63岁的滦县皮影戏剧团团长李建章告诉记者,他们团1975年成立,如今全团最大岁数的演员70多岁,最年轻的20多岁。“我们经常会到全国各地演出,也到农村去演,收费都一个价。演出一场一个人挣100元。我们就是特别喜欢皮影。”“住下鼓,压下锣,住下锣鼓唱秧歌,点着谁来谁就唱啊,张三李四你先开锣。”一阵紧锣密鼓后,滦县著名的地秧歌队员们各展绝技,诙谐幽默的表演,细腻传神的表情,博得阵阵喝彩。记者看到, 44岁的滦县地秧歌高手杨国良说,在滦县,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其中滦州地秧歌是滦县古城每晚必演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民俗文艺节目。“春节快到了,欢迎全国各地喜欢民俗文化的人们来到滦县赶大集,看我们表演的滦州地秧歌,有50多种大场列队图案。”记者了解到,这些自愿到广场跳地秧歌的群众每次还可以挣两元钱。“不给钱也来跳,又健身又快乐。春节你来过年呀,我们这里最喜庆。”几个脸上涂着彩妆、身穿鲜艳秧歌服的大妈兴奋地对记者说。
滦县古称滦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滦河文化之乡”、“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中国地秧歌之乡”。如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收藏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如何让55万滦河人民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的主体,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滦县近年来一直在积极追求和探索中。
据张永新介绍,滦县坚持“山水为型、文化为魂”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旅游增长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建成了以滦州古城为龙头,文峰塔景区、横山景区、龙山中山公园、青龙山景区为主体的滦河文化产业集群,完成了中国滦河文化体验中心、省级主题宣传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滦河站站前广场建设、横山大觉寺景区建设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扎实推进,滦州古城通过国家4A景区评审,入选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通过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古滦州历史文化,建立了“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皮影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地秧歌研究基地”。 “下一阶段,我们将通过实施点龙睛、抬龙头、舞龙身、跃龙门四大工程,全力做大做强文化铸魂、产品升级、产业集群、园区创建四大支撑,进一步做活‘滦水龙翔’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冀东历史文化名城,争创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