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各类新型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创意人才的定义
文化创意人才包括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创意经营人才、创意管理人才,也包括具有创意且善于经营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创意产业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富于想象和创新,乐于接受有创意的工作;不愿意接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倾向于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大的工作流动性。通常讲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专业人才。
我国创意人才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类型:技术创新型人才、创意产业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从人才层次上来看,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从知识结构上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人才居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第二、原创人才短缺。如果没有原创人才,创意产业只能实现粗放型的增长,难以实现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棘手难题。
第三、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不够完善。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另一方面,创意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缺乏创意管理和创意经营人才。在用人方面,由于用人单位缺少针对创意人才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对高端人才仍然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成长机制,导致人才知识老化。
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对策
作为创意人才的供给方,不少高校已设置了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式的单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不强。相关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应新增那些紧贴市场和行业前沿的课程,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创意人才和具有两种或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忽视跨学科的新课程。第二,在师资力量上,相关高校应打破完全依靠校内教师授课的做法,邀请国内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以企业导师的身份到高校授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双师制”保障。同时,创造条件为在校教师进入企业参观、考察甚至挂职学习。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应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针对创意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用人方应更好的实施在纳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纳才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应积极主动猎取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招聘人才;同时应放眼全球,注重引进挖掘核心的高级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育才上,相关创意企业应加大对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投资。
在用才上,企业应营造宽松、平等、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为人才发挥其才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具体人才管理措施上,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通过设立符合创意产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意和激情。另外,企业可以通过搭建国内国际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成果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人才交流、碰撞平台。
目前创意产业的人才流动性比较大,企业要想吸引、激励、留住一流的人才,首先应参照市场薪酬水平,制定出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为创意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硬件环境。同时,人才的挽留还需要依靠软环境的打造,在为员工的成长提供更多空间的同时,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制定本土的员工援助计划,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关爱员工,关注员工成长,工作上给予员工充足的发挥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