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苏富比《功甫帖》报告出炉 专家:真伪之争将不了了之

2014年01月16日11: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苏富比《功甫帖》报告出炉 专家:真伪之争将不了了之

苏轼《功甫帖》真伪之争进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徐磊整理(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6日讯(记者 徐磊)从中秋之夜的拍卖成交,到岁末年初的真伪纷争,苏轼《功甫帖》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即便是跨年之后,这种关注热情也未曾减弱。

  可能谁都没有想到,《功甫帖》短短九个字,却如同重磅炸弹,在业界引发如此强烈的轰动。不过,一代文豪、稀世珍品、拍卖巨头、公立博物馆、著名收藏家,这五个耀眼夺目的“光环”已经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争议持续发酵

  2014年1月13日,苏富比在“十天期限”的最后一天兑现了诺言,发布长达14页的研究报告。文中对上博专家所提出的鉴藏章、骑缝章、翁方纲题跋、双钩廓填等问题做出辩驳,尤其是对张葱玉、徐邦达是否鉴定过原作的质疑给予了正面回应,坚称《功甫帖》是一件流传有序的苏轼真迹。但是,这份报告并没有划上休止符,“跨年之争”还在持续发酵。

  关于《功甫帖》真伪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有令人称道的真知灼见,但也不时出现偏激的声音。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双舟一直保持密切关注该事件的进展,有着很深的见解,他在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对此事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作品本身的真伪是学术问题,这个我们不做评价。但我们可以看到,双方都是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场真伪之争的最新进展。1月1日,在业内人士的万分期待中,上海博物馆专家的《功甫帖》研究报告终于在中国文物报发布。其中,单国霖发表《苏轼<功甫帖>辨析》一文,钟银兰、凌利中联合发表《从法帖中双钩——谈<刘锡敕><功甫帖>墨迹的钩摹性质》。这两篇文章洋洋洒洒万余字,图文并茂,分别从书体气韵、翁方纲题跋、双钩廓填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同时通过文献引证等方式,判定张葱玉、徐邦达并没有目鉴过原作,看到的可能是影印本,坚称《功甫帖》系“双钩廓填”的伪本。

  次日,刘益谦发表第三篇声明,他指出,两文观点不尽相同、内容相互矛盾,“由尽人皆知的官方表态转变为煞有介事的个人论文,且不管是上博高深莫测的应对策略,还是研究员们自作主张之后的往回找补。无论如何,“研究成果”终于面世了”。同时他也在声明中表示,因为此事已经身心俱疲,呼吁回归学术,回归理性。

  1月3日,苏富比发布声明,针对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的报告,将于十天内做出回应。文字虽然简短,但措辞却很微妙,“这三位来自世界级博物馆的专家,罕见地以个人名义对个别私人藏家购买艺术品的商业行为作出公开评论”。

  1月6日,著名收藏家朱绍良表态,如果刘益谦不堪其扰,放弃收藏,他愿意购藏。

  1月9日,刘益谦发表声明,“目前关于苏轼《功甫帖》争论正处方兴之期,轻言放弃尚早。本人期望并相信这场前所罕有的真赝论辩,最终将毫无悬疑地接近历史真相”。

  报告也难逃质疑?

  在这场真伪之争里,专家、收藏家、拍卖公司各执一词,不断“见招拆招”。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反映,上博与苏富比呈现的报告都是严谨而高水准的,这种学术探讨对文物鉴定、市场发展而言都是有益的。但是,专家质疑《功甫帖》真伪,更多的人却在质疑专家,质疑他们的报告,质疑他们的动机。究竟为何公立博物馆大动干戈为私人收藏做鉴定,为何文章发布选择的是大众媒体而不是专业媒体,这些疑团一直都是业内所关注的话题。

  当然,苏富比的报告也难逃质疑。因为摘要中提到“苏富比专家团队经过再次论证,并听取了包括中国大陆文博前辈在内的国际及国内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有人便要求苏富比公布专家名单,还指出报告并未谈到实质,只有满篇的“驳疑”,缺少“证真”的部分,而且报告有“先对辩后攻击”的嫌疑。但是,苏富比的报告标题写得很清楚,这是对质疑的回应,“驳疑”成为报告核心,这也无可厚非。

苏富比发布的《功甫帖》回应摘要

  其实,苏富比报告之所以受到质疑,主要在于结尾处。文中指出,“如果以既存理论的堆砌,主观抽象的推理,虚拟想象的思维,进行离开了实际和实物的分析,就会成为言之无据的理论,进而导致妄下主观性的结论,甚至妄议前贤”、“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对前贤智慧要有尊重之心”,有人士指出,这是在暗讽上博专家竟然“不自量力”质疑张葱玉、徐邦达这样的大师。

  据相关媒体报道,对苏富比的研究报告,单国霖给出的回应是“不理它”,他还指出,这一版本不一定是“双钩廓填”本,可能是仿照“双钩”来写的摹本,这样的说法与上博另两位专家的研究报告产生矛盾,很多人对此表示诧异。不过,上海博物馆专家内部有学术分歧也实属正常,因为文物鉴定自古就是一个难题。目前主要有专家目鉴、仪器辨伪、文献佐证三种方式,且以专家目鉴为主,而目鉴有很大的主观性,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就连徐邦达、谢稚柳这样的鉴定大家都不免产生分歧,比如,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等。再比如,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历代帝王图》一直被认定是唐代阎立本的画作,但后被论证可能是郎余令的作品。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从清代开始,至今都没有确切的定论。从中也可以看出,作品的真伪鉴定,原本就是专家各执己见,很难有一个完全肯定的定论。

  真相究竟是什么?

  在苏富比报告中提到一点,徐邦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书画鉴定百例中,记载“曾见赐《宣德郎刘锡勒草》一通,在《苏米翰札》合册中,见之《书画鉴影》卷一〇,闻今已分拆。其中苏书《功甫帖》、米带书《恶札帖》,现藏上海博物馆,皆真迹无疑。”据查阅,这篇文章1992年刊登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由此,苏富比得出结论,徐邦达见过分拆前的《苏米翰札》,自然也见过《功甫帖》。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功甫帖》现藏上海博物馆”一句,才是“峰回路转”的关键。其实,这一点在网络上已有流传,甚至有《功甫帖》是“文革抄家之物”的说法,如此一来,《功甫帖》身世便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徐邦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2期的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很多人对一些专业的文献资料和报告内容看不懂,但肯定都读的懂刘益谦的声明,也不难察觉出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忿”,很多人猜测这其中似乎别有隐情。对此,刘双舟认为,“其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不太了解这个背景。我关注的是真相的问题,既然双方都不否认《功甫帖》是文物,那么,你就需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他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解释说,“首先,双方要确认讨论的是不是同一件东西,也就是苏富比拍出去的作品是不是上海博物馆原来的藏品。其次,苏富比需要说明作品在美国期间怎么流传的,交易过几次;上海博物馆也有义务向公众解释作品是怎么流出去的。但是,目前双方都回避了这个东西的背景和传承关系”。

  “没有真相就难断真伪,研究结论也难以令人信服。在作品的真伪问题上,无休止的吵下去,谁都不可能说服谁。等大家觉得累了,公众不再关注了,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不了了之”,刘双舟总结道。

  相关链接:

  苏富比正式回应"功甫帖事件":是苏轼真迹

  上博《功甫帖》研究报告:从法帖中双钩

  网传上海博物馆《功甫帖》研究报告明日发布

  专家:上博关于《功甫帖》的研究报告或将难产

(来源:中国经济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