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拯救汉字更需“脚踏大地”

2014年04月04日09:48    来源:重庆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拯救汉字更需“脚踏大地”

  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北京选拔赛近日举行。决赛中,未被“颦蹙”、“米芾”这些生僻字难倒的中学生,却折在了“按揭”、“转氨酶”等一些生活常用字上。(据《北京日报》)

  坦率地说,中学生信手就能拈来的生僻字,很多成年人可能连怎么拼读都不会。就冲这一点,也值得向孩子们致敬。不过,对孩子们“认识生僻字,不识常用字”的状况,恐怕也需要去审视:究竟是学生为了应赛背字典,专攻生冷僻用词导致?还是学生的日常语言学习出现了某种断裂,学习离书本应试太近,却离生活与传统文化传承太远,让语言学习难接地气?

  “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这是当代诗人流沙河说过的话。这其实也是在说,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汉字并非一个个孤立的零件,而是具有生命力、承载了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汉字之美,不仅在于这些文字的形态之美,更在于它的意蕴之美,每一笔一划都有来源,每个字也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字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与气质,成为我们认识过去、了解传统,触摸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

  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就应该顺承汉字语言的文化脉络,不是把汉字当成一种孤立与机械化记忆的文字,而更应该结合历史、文化、当代生活等背景,去拉通贯穿文字所在的语境,去感受汉字的传统文化之美、实际应用之美。

  现在,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比赛为契机,我们通过汉字学习,重新感受到了语言文化的力量,尽力避免“提笔忘字”的汉字危机。这值得欣慰。但透过这样的比赛,我们也必须看到“认识生僻字,不识常用字”这类语言学习中跑偏的问题。语言还是必须植根于脚踏的大地,才可能生根发芽,拥有代代传承的魅力。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来源:重庆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