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韬奋书店8日通宵营业,众多读者捧场。记者王苡萱摄
原标题:喧嚣过后才是阅读时光
4月8日,三联韬奋书店变身“深夜书房”。经过十天试运营后,这里将于4月18日起正式成为24小时书店。京华时报记者体验发现,当晚确实吸引了不少读者,首夜的营业额将近15000元。同时,24小时营业模式也引发业内探讨。杭州晓风书屋总经理姜爱军、北京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对24小时书店的建议和看法。
□现场体验
零点仍有数十位读者
当晚8点多,书店工作人员开始布置起蓝色方桌、椅子和台灯,由于空间较小,摆放的数量相比预期的10张桌子有所减少。王女士一家三口步入书店后来到了一层的儿童图书专区,“今天从网上知道三联书店要进行24小时营业,我们住在交道口,离这儿也不远,就带孩子过来看看。”王女士表示,平常上班比较忙,一般只能周末带孩子出来买书,“如果以后真能24小时营业的话,可能夏天会经常带女儿过来看看书。”
在书店地下一层,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和韬奋书店分管总经理张作珍被前来采访的记者围了一圈。樊希安说,他当初想办24小时书店的想法来自台湾的诚品书店,“我们的目的跟诚品书店又有点不一样,他们更侧重商业盈利,我们还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阅读场所。”张作珍表示,在决定开办24小时书店之前,也做了读者调查问卷和运营成本核算,“这10天的试运营并非主要针对书店的收支状况,而是发现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也希望读者能多提些建议。”
记者发现,从晚上21点到23点整个书店大概有八九十人左右,店员称这种情况比周末少,但跟平常差不多。零点过后,美术馆东街附近的商铺渐渐暗了下来,记者在零点统计时发现在书店总计有59位读者,其中一层17位,书店走廊3位,地下一层有39位。回顾当晚的营业情况,值班经理王浩说:“一点前后还有部分读者来店里购书,凌晨两点之后就相对比较少了。”
□读者反馈
回味“老三联”的味道
凌晨一点多,李先生驾车来到这里。他说这几年来的次数少了。“这里二层改成咖啡店后就多少有点排斥,觉得原来老三联的味儿没了。还有,没到晚上关门音乐就响起来了,每隔几分钟店员就用广播提醒,当时就想,这还是三联吗?”
李先生平常一般是下班后到书店买书,“人一多,时间又紧,就感觉特别仓促”。问及晚上逛书店的不同,他说:“这夜里还是很清静的,能用心挑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我原来有段时间也在网上买书,但跟书店里买还是不一样,尤其是挑书、选书的这种感觉。”
□销售数据
首夜营业额超预期
三联韬奋书店对24小时试运营首夜的销售额做了统计。据书店总经理张作珍介绍,晚9点到早晨9点的营业额约15000元,“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之前预计在一万左右。书店日常的平均销售额是4万多。考虑到当天晚上有8折购书活动,实际来说已经达到了白天一半的销售额。”
对于读者的反馈和建议,张作珍说:“目前来说,周围朋友和读者给予的鼓励更多一些,但是我们还要保持冷静,不能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资金问题、成本问题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包括有网友提到的晚上是否会涌入流浪汉等问题,书店都会进行研究。
□业界观点
姜爱军人力成本是关键
近三年来,杭州晓风书屋每年的店庆活动都会实行24小时不打烊。书屋总经理姜爱军表示,“我们会每年挑选一天通宵营业,同时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读者,比如与作家相约活动,就曾吸引南派三叔、流潋紫等作家参与。”
为何不选择长时间24小时营业?姜爱军说:“主要是人员成本问题,如果晚上营业,就需要三班倒,而且到了后半夜对店员精力也很考验,我们有一年进行过48小时不打烊活动,结果最后人困马乏。”
许志强不看好24小时模式
昨天,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不太看好三联的24小时营业模式,他说,这种模式不太适合北京的一些书店。
许志强曾多次去过24小时营业的台北诚品书店,他总结了三个成功的特点,“第一是它位于闹市区,而且台湾的夜读风气比较好;第二是硬件设施完善,装修环境好;第三是图书品种极为丰富,是一般书店比不了的。我并不是说三联书店的品种不够丰富,而是跟诚品比起来,确实有差距,这跟整个出版环境也有关。”
□记者观察
读书不是仓促的事
“你也是记者吧,刚才一个刚采访完我,今天记者可真多。”一位读者在回答了记者几个问题后,笑着说。旁边一个读者打趣说道:“我觉得今天来这儿的记者,比读者还多。”
书店里,一些读者给同伴拍照,其中也不乏情侣模样的年轻人在摆拍。爱书人史航在书店短暂逗留后,回家发微博告诉大家他来过了,也号召更多的明星来。如果记者和明星成了三联的常客,想想也是一件有趣的事。随着时间流过,记者和摆拍者陆续离去,这里回归平静,迎来安心读书的时光。
天色渐明,一名老店员对记者说,对待“24小时书店”这件事书店和媒体都应该保持冷静,“读者的热情能不能长久的维持才是最重要的,第一天的人数代表不了一个月以后的人数,读书本身就不是一件仓促的事。”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