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琪
昨日报载,广州有特色的老房子可望迎来“第二春”。广州启动首批历史建筑入户调查暨宣传服务工作,据悉,确定为历史建筑后,并不会强求其恢复原状,房子仍能转手买卖,有的可申请住改商,作为特色民宿或改为特色小茶馆等。
相比于有政府呵护的历史文物单位,“历史建筑”一直没能得到太多照顾。经过这么多年的勘查,如果还有遗漏,基本上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历史建筑”了。而广州历史建筑的问题几乎都是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漏雨、房屋老旧、安全隐患、通风采光不足、白蚁蛀蚀等。今天还住在这些老旧房子的,大多数都是草根阶层,他们和老房子一样属于被忽略的城市边缘。
面对历史建筑,不同群体的眼光是迥异的,专家是用放大镜去看门道,芸芸旅游者却是用肉眼去浏览的。虽然大家都喊着要保留原生态,但真让专家和文化人搬到发出霉味的老房子里去蜗居两天,估计没人有兴趣。况且很多历史建筑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业主也大多没钱或没心思去让老宅换新容,甚至巴不得通过拆迁离开老房子。
今年开始实施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其意义就在于力争历史建筑不会像金陵台那样被随意拆掉,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得好好看守老房子。同时,政府给出的思路基本是,一切能让老房子不死掉、还能增值、赚钱、自养的方法都是能得到默许的。
按照《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规定,政府应当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可见面对保护责任,政府是没法“走单”的,政府要求不能拆的,政府必然就要出钱保下来,只是出钱多少的问题,否则条例毫无意义。除了资金问题,还有技术支持和日常维护的事务了,每一样都考验政府的诚心、耐心和持久支持的能力。
对那些形单只影、龟缩城市角落的老房子,要迎来第二春是很艰难的。活化建筑,首要的是还是要活化街区,让历史风貌街区变得很宜居,也很适合旅游人士的驻留。当人气旺盛后,无论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都会逐渐形成定位和分工,而旅游者也不会非老房子不住。这种旅游生态的形成,先要政府配套完备,还要开发商实力雄厚,还有时尚风向的“催谷”。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