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速写·聚焦新生代) 

青年话剧导演黄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枣树

王  珏  蔡一能

2014年08月28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作为话剧界青年导演,黄盈这个名字在今年的话剧暑期档格外引人注目。分别由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艺术中心出品并演出的《枣树》《语文课》都由他导演;10月,他执导的《麦克白》也将由国家大剧院出品、演出。如何在话剧创作中把握传统与当下的关系?如何将传统的话剧艺术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相对接?黄盈自有他的心得。

  一个北京平常的大杂院,一棵60年前种下的枣树,一次政府规划中的拆迁……《枣树》将时间设置在十年前,讲述了三代人因拆迁而面临的生活变迁,特别是为留住一棵与老人生命相系的枣树所遭遇的复杂现实。

  谈起创作《枣树》的初衷,黄盈说,大约在10年前,北京经历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动迁,生活在老式胡同院落里的市民告别了街坊邻里的生活环境,搬迁到了小区单元里。10年后,立体化现代化的北京不可逆转地蓬勃生长。“当我们匆匆离去时,似乎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剧中的枣树,凝聚了何大妈与老伴的爱情和邻里间的相互关怀。今天,邻里关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曾经在胡同里流动的那股人情味,是否会被时代冲刷殆尽?

  黄盈在剧中给出了答案。在《枣树》结尾,“混破烂儿的”大喊“院儿里的东西都没用”,因为他们“都换不了钱”,但于何大妈而言,院子里最重要的东西恰恰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在黄盈看来,《枣树》反映的价值观冲突,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业文明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不必然导致全面的取代。“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转换所有价值观念。”黄盈说,我希望《枣树》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那一次敲门。

  眼下,不少人对话剧提出担忧:包括京味话剧在内的传统话剧艺术与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之间是否出现了断裂?话剧艺术的传承是否面临断档?

  黄盈导演的三部话剧《枣树》《卤煮》《马前马前!》被业内称为“新京味三部曲”。在《枣树》他关注了邻里关系的变迁,《卤煮》则将目光投向一个在坚持“保质”与“保量”间面临抉择的卤煮家庭,《马前马前!》则展开了北京城八百多年的建都历史,从四个历史片断中捕捉北京的城市灵魂。黄盈认为,老舍和焦菊隐先生开创的“关注现实”的传统依然具有生命力,应当在“新京味”话剧中传承下去。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北京城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北京人”的含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京味”更侧重于呈现这一代“北京人”的生活。“我们不是特别在乎语调够不够原汁原味,而更在乎与当下生活的融合。”黄盈说。

  黄盈也并不担心话剧传承的断档。在他看来,只要青年人走进剧场,戏剧艺术固有的感染力依然会感召他们,激励他们走上话剧之路。17年前,还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生物的黄盈看了一场人艺的演出,发现了心之所向,后来去了中戏学习戏剧表演,毕业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执教。但无论教书还是执导,话剧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在他看来,“当代中国人的城市生活同样很精彩,却在国际舞台上鲜为人知,”黄盈说,“我们需要自尊自信地呈现自己的文化与生活。”

  就像《枣树》的结尾,离开小院的人们带走了枣子,枣树生长在每个人的心中。社会和时代在快速变化,但终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守护好传统的核,无论走到哪里,枣树终能够生根发芽。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8日 19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