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木偶类型中,川北大木偶以其独特的外观造型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风格别具。
据史料考证,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一位姓杨的木偶表演者将大木偶带到川北城市南充,其表演技艺经过数代传承,形成了专门从事大木偶表演的“福祥班”。此后,大木偶艺术在南充地区名声大噪,妇孺皆知。
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近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甚至可由真人和木偶混合演出。由于属于木偶家族中的“巨人”,大木偶的表演者必须借助腰间系着的布袋子,把一根五尺长的直杖插在布袋中作支撑,以便腾出双手去操纵木偶完成各种动作。大木偶的眼、口、耳、鼻、手、腰等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穿靴脱靴、吹火点蜡,神乎其技,与人无二,甚至可以像川剧演员一样变脸、吐火。
1985年,南充市整合当地大木偶表演团体,成立木偶剧团,多次赴美、英、俄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演出,频频引起轰动。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川北大木偶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5月,国际木偶联合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木偶艺术节,会场之一便定在南充市。当时,由南充当地川北大木偶表演团体表演的剧目《彩蝶的神话》引得国内外观众阵阵喝彩。
该剧目改编自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并加入声光电等现代元素,使得传统的木偶戏有了典雅与时尚并存之美。《彩蝶的神话》上演至今,已经演出三百余场,每场都一票难求。
2012年,南充正式加入国际大木偶友好城市协会,并在2013年9月的法国国际木偶联会大会上被推选为国际木偶联会的常务理事城市。经久不衰的川北大木偶正在越来越频繁地走向世界,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本版制图: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