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郑州10月22日讯 (记者 徐亚丽)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河南省率先落实普查经费,在全省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近日,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对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与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王瑞琴进行了采访,了解河南省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进展情况。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可移动文物普查首先要做好清库建档、人员培训等前期工作,随后要采集文物数据、上传到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对文物进行复核鉴定定级。目前河南省已经进入文物的数据登录阶段。该阶段工作首先要对文物进行拍照,并连同文物的尺寸、名称、简介等文字数据通过采集软件上传到平台。
河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为文物多角度拍照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徐亚丽/摄
王瑞琴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8月份起,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上传2万件文物的信息,正在合成的数据约5万多条。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博物馆一天登录的文物数量约80-100件。目前全省大概有2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大致要用两年多的时间才能全部上传到国家平台上。
此外,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还了解到,河南省将进行三个探索让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成果惠及百姓。首先,通过普查“摸清家底”,把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在普查时,每个单位都会建立小型的数据库,掌握好文物数据。其次,通过普查了解文物保存状况,针对性地制定文物保护措施。第三,对公众进行展示利用。数据登录可以把文物数据化,为开办网上博物馆、网上文物展览以及进行研究奠定基础。平台开放后,公众不必走进博物馆就能浏览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经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