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泰安东平常庄清代民俗建筑"博物馆" 古建筑占半

2014年11月24日09:20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泰安东平常庄清代民俗建筑"博物馆" 古建筑占半

▲建于清末的保险楼,为常庄大户存放钱财之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常庄坐落于东平县接山镇金马山南面,古民居以梯形依山势而建,向东西方向延伸。常庄现存传统建筑共30户500余间,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据统计,常庄现存寨墙2处,古寨河、石桥、排水涵洞12处(个、座),古井12处,汉代古墓、古石碑35处(座)。其中,6处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6处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立为不可移动文物。

   传统古建筑面积占一半

   “金苍邱,银夏谢,赶不上常庄后山坡。”这句在东平县接山镇常庄流传了很久的谚语经常被当地人念叨。意思是说,苍邱和夏谢这两个接山镇的村庄,因田地肥沃、村民富裕而被赋予“金银村庄”的称号,但是和常庄一比,就逊色了,可见常庄曾经在接山镇人眼中的富庶。

   明朝初期,常氏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到现在的常庄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常庄。常庄村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占地面积1404亩,现有人口4426人,由于人口较多,该自然村划分为三个自然行政村。常姓后,关、李、毛三姓在此居住,后来颜、赵两姓迁来,现以颜、赵两姓为主。

   常庄坐落于金马山南面,古民居以梯形依山势而建,向东西方向延伸。村落三面有护城河与古寨墙环绕,如今依昔可见。常庄现存传统建筑共30户500余间,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50%,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堪称“鲁西第一民居群”。

   这其中,建筑最早、最有文化价值的当属复圣庙。创建于明朝早期的复圣庙又称“颜氏祠”、“颜氏庙”,是常庄颜氏家族祭祀先祖颜回、商议本族要事的地方。记者看到,复圣庙以金马山的青石为基、用青砖修葺,房顶以楠木和灰瓦打造而成,顶脊砖雕四条龙,代表了其建筑规格之高,房檐配以精美图案,墙体深厚,冬暖夏凉。门殿厦柱上刻楹联“视听音动杏坛间天心独见,虞夏商周随苍内五道维新”。

   如今,复圣庙早已没有当年的雄姿,只剩下3间年久失修的正殿和前院。“文革时期,四五个红卫兵就把复圣庙砸坏了,后来也一直没有人进行修复。”常庄颜氏后代颜廷树惋惜地说。

   “说起复圣庙,这里面还有一个‘钦差拜庙’的典故。”接山镇文化站站长尹燕飞向记者娓娓道来。明朝后期,东平有一知府,听说常庄南门为皇亲规格的八字门,即认为有反意,命人勘实上书皇上,皇上即命钦差巡查结案。钦差来到常庄探听此事,有一老者向钦差说道:“常庄虽修八字门,原有圣人庄中存。”钦差忙问缘由,方知常庄有复圣庙,即步行至常庄,三拜九叩至庙瞻仰。后来,文官至此下轿、武官到这下马。

   鲁西建筑风格的古民居

   除了复圣庙,在常庄的北部还分布着常庄寨、颜氏大街南院和北院老宅、大圈门、窟窿门、保险楼、72胡同等明清时期的具有鲁西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其中保护村人的常庄寨、八路军115师罗荣桓和陈光居住过的大圈门和窟窿门、存放钱财的保险楼等特色鲜明,保存较好。

   乡人为抵御敌人入侵、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所建的保护工事常庄寨,据传是清乾隆年间修建。寨墙高20米,周长约4800米,全是石料建造而成。“据记载,常庄寨东、南、西三面各有一个大寨门,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小便门,方便出入。庄东西南三面,都有护城河,深五米,宽十米,水从东北进,西北出。五门都有人把守,早开,晚关。北面马山也被圈在寨墙内。站在马山山顶眺望四周,一览无余。如有军情,能退能守,是理想的屯兵之地。”尹燕飞介绍说。

   位于常庄中心的大圈门,因其大门高大成圈而得名。明末建筑尽是青砖灰瓦,三进三出的大院子,有两层的小楼,有宽敞的厅房。特别是这座厅房,画栋雕梁,摆设典雅庄重,古色古香。院子临街的四周,都是平房,上面设防,易守难攻。

   位于常庄东北角的窟窿门,大门高深,像个黑暗的洞口。北靠马山,宅子是大户家的,院大墙高。临街是一排平房,宽大明亮,东面平房是个书房,质朴幽静。1939年3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开进山东,司令部办公室就设在常庄,115师首长罗荣桓、陈光就在此工作过。

   位于常庄西南部的保险楼,是清末民国初大户颜景航家的宅院,面积十余亩,房屋数十间。村人因这座石楼以存放钱财为主,坚固安全,故以“保险楼”命名。

   常庄三村党支部书记赵衍海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收集到上好的石材,颜景航向乡人许诺,每块青石一块现大洋。村人争先上山采石。因为石料齐整,垒墙石缝都不用石灰填补。墙的四周留有碗口大的枪眼,楼下还暗置了地洞,楼上也垒起了枪垛口,以保护颜景航家的钱财。”

   定位传统文化乡村保护区

   据统计,常庄现存寨墙2处,古寨河、石桥、排水涵洞12处(个、座),古井12处,汉代古墓、古石碑35处(座)。其中,6处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6处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立为不可移动文物。

   明朝建设的排水涵洞贯穿整个村庄,良好的排水系统,形成东北水西北流的独特地理现象,常庄人至今受惠。

   除了传统古建筑,常庄还保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吃喝碗”,秧歌舞等。

   令人遗憾的是,早期由于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在新建住房时对古民居进行了拆除,同时,村民乔迁新居使得古建筑长期无人居住和管理,造成房屋损坏。后期,村民意识到了古建筑的价值,却苦于没有工艺进行修补,并且,古民居所有权掌握在村民手中,村集体想统一修缮,也没有话语权。

   近年来,接山镇加大了对常庄古民居的保护力度,修缮了宋代席桥、接驾石牌坊等古建筑。2013年,常庄古民居建筑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山镇党委书记靳庆新表示,此次常庄成功申请为省级传统文化村落是一个契机,可以进一步加强古民居、祠堂碑刻石刻、桥梁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使常庄成为泰安西部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一体的传统文化乡村保护区。

(来源:大众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