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陈鹏举:收藏更要有中国眼光

2014年11月24日09:57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陈鹏举:收藏更要有中国眼光

  原标题:陈鹏举:收藏更要有中国眼光

  收藏,现在是好时候了。近来有跨界演讲的学者说,收藏要具有“世界眼光”。这里,我要说说“中国眼光”。现在的收藏,是在文化很失缺的状况下兴起的。这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现在的收藏家,或者说为数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大多对中国文化传统知之不多,或者说缺少“中国眼光”。他们的收藏和收藏的本义,一直是游离的。因此,现在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收藏。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收藏?说到底,首先是为了继承文化传统,留下文明物证。一代代深受后人景仰的中国收藏家,他们具有或毕生努力具有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国眼光”。“中国眼光”实在不可或缺。中国人的文化前程,甚至国家前程,永远是以“中国眼光”来审视的。除了它,我们还能有什么?

  什么是“中国眼光”呢?我想,它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感知和洞察。中国收藏家,甚至是为数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应该知道甲骨文记载着什么天时和人事,赫赫宗周的青铜器上“宅兹中国”出现在什么时候,中国的英文名字为什么和瓷器一样。他们应该知道平原君绣像、泰山经石峪,楚简、北魏北齐造像,陆机平复帖,宋代五大名窑和山水画,还有明代家具、青花瓷。他们应该知道五弦琴、汉代印信、唐人写经、宋版书,颜柳苏辛墨迹。他们还应该知道民国文人信札。等等等等。作为一个中国收藏家,除了他收藏的专题和领域之外,还应该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众多的文明物证,有一个大致会心的浏览。这就是“中国眼光”。只有努力具有“中国眼光”,收藏才称得上是收藏。只有渐渐具有了“中国眼光”,中国收藏家的心,才会像中国文字那样温暖和富饶起来,才会对先人和前辈从心底里产生敬畏和景仰,才会对中国文化的前程自觉担当起来。这是收藏的本意,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最初的向往和最后的自豪。

  说了“中国眼光”,再来议一下“世界眼光”。对中国人来说,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哪个更重要?圆明园中的瓷器和大水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在中国的博物馆要看到体系化的欧洲文物”,这样的新奇提议,除了新奇以外,近乎玩笑。人家的龙鱼,凭什么要游到你家的鱼缸里?还有所谓“中国明清至今的瓷器不如欧洲,明清大量出口欧洲甚至那儿宫廷的外销瓷,仅仅是因为对方感觉价格低廉,也就是合算”的说法,是把话说反了。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瓷器流水线,生产的是日用的瓷器产品。为什么要引进呢?景德镇倒真是考虑到了合算的问题。现在,把这些作为中国人亟待具有“世界眼光”的佐证,让人不免产生这样的错觉:跨界学者的学术底子,是不是有些薄呢?所谓“世界眼光”,说穿了,不过是有点“潮”的一种说法。对任何国家的人来说,世界眼光历来都只是国家眼光的外延而已。不具有中国眼光,而奢谈世界眼光,正应了鲁迅的两句诗:“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而这,是应该明了的一个真正的问题。世界变小了,大家喜欢谈“世界眼光”。谈起来煞有其事,其实还不如不谈。

  “世上无难事”,这句老话让很多人勇敢了起来。这话看来改作“世上有难事”比较好。世上有些事,其实是有些难的。还是小心为妙。信心满满、喋喋不休,欠下的斯文扫地债,恐怕不得不还。

(来源:解放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