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艺术的起点在哪里

张亚萌 李雪钦

2012年02月06日13:4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艺术的起点在哪里

为什么我的创作总不枯竭,因为我知道艺术的起点在哪里

——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故事与启示

韩美林说

  那次万里行,我们本来是想汲取中华民族艺术的营养,但我怎么也没想到,下乡在做人上给予我们的启示远比艺术上多。在这小小的山洼洼里,我惊讶地发现她竟是藏龙卧虎的中华民族创作源,是现今艺术家们还未开垦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对这几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感受。

  反观那些在都市里被画廊、拍卖市场和媒体的镁光灯养惯了的“艺术家”,我经常低头自忖,我们算“人民”的艺术家吗?是不是成了“人民币”艺术家呢?我们的艺术在哪里?不下去生活、不体验千百年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真谛,得意洋洋地陶醉于自封的“天王”、“歌后”、“巨匠”、“大师”、“鬼才”等自作多情的称呼上,不知难受吗?

  我是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而成长起来的。我跟着中国大地上的“陕北老奶奶”们是没错的。她们的后方是长城、黄河、长江、喜马拉雅山,那里屹立着千古不灭的龙门、云冈、贺兰山;黑山、沧源、石斋山;良渚、安阳、莫高窟……我是“中国的儿子”。我也大言不惭、问心无愧地讲,我是中国的艺术家,是中国“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在韩美林艺术大展上,韩美林很喜欢给观众讲他的故事,很喜欢给观众“加场演出”——唱些祖国大地东西南北的小调。有的时候,云南的耕牛调接着陕西的信天游;有的时候,北京的大鼓和东北的打轮墩串音儿。韩美林总是说自己要“头顶着音乐,脚踏着文学,眼看着周围艺术的世界”,这就好像印度电影《大篷车》里的吉普赛人莫汉,随着大篷车队,总在颠沛流离,但也总在欢笑和歌唱。

  作为华夏五千年优秀民间艺术的崇拜者,韩美林始终相信中国最美、最好的艺术在民间,他把下厂、下乡、下基层时的“自”驾车采风行动称为“艺术大篷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大篷车”以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情怀,驶往中国的众多文化角落。30多年间,韩美林带领他的学生,开着“艺术大篷车”,驶过了祖国大江南北90万公里,从中原重镇山东、河南西行到西北边陲的陕西、宁夏,攀登青藏高原进入青海、西藏,又深入西南腹地贵州,一路向南来到江浙……韩美林执著而坚定地挖掘、整理、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将剪纸、泥塑、陶器、钧瓷、草编、彩印花布、琉璃、紫砂、木雕等多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加之现代设计理念、赋予了这些民族艺术更多的现代艺术灵性,增添了现代的韵味和活力。

  “去年我们走了两万多公里。”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行程数万公里,挖掘传统的民间美术——陕西的面人、剪纸,云南的扎染,广西的铜鼓,江南的茶艺,还有那些神秘的“天书”——“艺术大篷车”轧出了一道深深的艺术辙印,也满载着累累的创作硕果,驶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期间,很多韩美林的故友新朋和普通粉丝来到国博,来看一个汇聚了3200件近作的个人展览,于是他不能离开,要为大家讲述带给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作品背后的中国艺术。“展览结束后我们就走,今年计划再走两万多公里。”

  “大篷车主”韩美林,今年已经76岁。

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