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时代先声
新华每日电讯:本书的最大亮点和主要特色是什么?
黄书元:要说本书的亮点,首先一定要将这部著作放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感到,这本书的亮点和特色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个突破口,树立改革开放的新观念。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改革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突破的,改革开放要迈出实质性步伐,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本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推进辽沈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长春同志和辽沈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藩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新理念新认识。如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长春同志鲜明指出,“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我们要从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生产力标准的思维方式,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我国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可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一致的、缺一不可的。”
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长春同志提出必须大力破除以“大锅饭”、“铁饭碗”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病,他说,“要弄清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大锅饭’的界限,认识到‘大锅饭’的管理体制本身就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有克服平均主义,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些论述,冲破了当时思想禁锢的坚冰,推动辽沈大地兴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比如,紧紧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善于破解各种改革的难题。1986年8月沈阳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这是我国第一家实施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堪称改革开放历程中里程碑式的创举。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想不通,议论纷纷,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破产,社会主义企业怎么能破产呢?长春同志苦口婆心做各方面工作,他说:“企业有兴有衰,有生有死,方能良性循环。”“破产制度本身不姓‘资’而姓‘商’”。沈阳终于在全国迈出了企业破产第一步。
比如,针对当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像价格双轨制过程中出现的物价上涨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社会上有着不同的议论,出现了如“老大穷老二富不三不四暴发户”等说法,对此,长春同志深入基层和干部群众面对面座谈,召开关于物价问题的万人形势大会,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统一认识,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最大共识。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特色就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艰辛历程,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怎样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及地方党委政府是怎样把中央的要求和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的,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试点——总结经验——面上推广,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阶段。
当然,书中记录的一些改革举措,今天看来可能已不稀奇。比如一家企业破产或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但在当时,这些消息都曾引发全国讨论。我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感受就很深。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年春节期间,广播中说了句“恭喜发财”,现在看多寻常的一句话,那时群众都大吃一惊,因为“发财”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人们的思想还受到旧观念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想而知,当时长春同志推行改革时,阻力有多大。但他想干、敢干、最后干成了,这就给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像打开大门一样,大家一拥而进,跟着干了起来。如何把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发扬光大,如何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坚持创新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辽沈大地改革潮》才是一本融历史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思想精品。
“有两个人物的信息,长春同志特别要求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过程中,长春同志亲自参与了哪些工作?
黄书元:辽宁是长春同志的故乡,他对辽宁有着深厚感情,对本书十分重视,文稿搜集和照片选用等很多工作都是亲自指导,他强调要尊重历史,原汁原味,并对每篇文章逐字逐句地进行审阅,对选用的一些重点老旧照片,还参与了修复。今年7月,他亲赴沈阳主持了一个座谈会,把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朋友请到一起,听他们对书稿的修改意见,在他们的提议下增补了很多宝贵资料。
本书现在的框架和面貌,也是出版社与长春同志充分沟通、交换意见后的成果。书末增补了媒体报道和20世纪80年代辽宁改革开放大事选编作为附录,这是长春同志根据沈阳座谈会上老同志的意见加进来的,与其本人文稿互相补充,帮助读者了解当时很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和重要脉络。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中有何难点?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黄书元:难点主要是文稿背景的把握、照片的搜集及信息核准。我们现在的编辑大部分是“80后”,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有些东西就有隔膜。我们请辽宁方面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
长春同志也非常注重编辑人员对书稿历史背景和内容的理解,亲自讲解一些重大历史背景,主动提出让他们到辽宁的一些地区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考察它们的历史和现在。这样,就使编辑人员对辽宁的人文地理、改革发展历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编辑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书中彩插选用了很多长春同志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照片,根据惯例,需要注明的多是领导同志。但有两个人物的信息,是长春同志特别要求注明的。一位是参与沈阳军民共建的南运河带状公园工程、时任沈阳市城建局局长的徐复泉,他对带状公园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但人已经去世了;另一个是时任辽宁省交通厅副厅长的孙炜士,因沈大高速公路建设积劳成疾,早早离开了人世。从中能看出长春同志对为地方作出历史功绩的同志的深厚感情,反映出他对基层干部的重视和发自内心的关怀。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