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辽沈大地改革潮》(上册)封面
“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从‘左’的流毒影响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彻底清理‘左’的影响,彻底冲破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大胆地大踏步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的过程是同旧传统观念、旧习惯势力决裂的过程,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风险性。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一条,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当然也不能有重大失误。”
“企业亏损开不出工资,不是到用户那里去走访,而是跑到上级去上访。哪个企业有饭吃,就把亏损企业往哪个企业合并,因此干饭变成稀饭,稀饭变成米汤,最后‘大锅饭’变成‘大碗茶’。”
……
时隔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以改革为主题的又一本著作与公众见面。这次,他将视线转向一段更早的历史和一片至亲的土地。
12月23日,《辽沈大地改革潮——20世纪80年代振兴辽宁的探索与实践》(下称《辽沈大地改革潮》)一书,经中央批准,由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式联合出版发行。继去年年底发行的《文化强国之路》,这是李长春卸任后出版的第二部著作。
“祖籍大连,生在吉林,读书在哈尔滨,工作在沈阳,名字叫长春——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李长春曾数次向人们这样介绍自己。
1966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沈阳市开关厂,从一个20岁出头的技术员成长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市长、市委书记,再到全国最年轻的省长,直到1990年6月从辽宁省省长的岗位上调任河南,李长春在辽宁工作了20多年,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辽沈大地改革开放进程中,李长春作为一个坚定的改革践行者,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倾注到了改革开放的事业中。
1983年9月,经李长春提议,沈阳在全国率先设立市长公开电话;1985年,沈阳推出全国第一个企业破产处理办法;在辽沈企业改革中陆续推出了租赁制、股份制、转让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等等。有媒体评价,沈阳城发生了“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向“大锅饭”、“铁饭碗”的旧有观念宣战。1986年,李长春被《半月谈》杂志社评为年度国内十大新闻人物;1988年,辽宁修建了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中国内地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
在辽宁工作期间,李长春主持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意义的工作,屡次引起全国关注,以至于坊间一度流传对其家庭背景的猜测,“不然,他这么年轻能这么敢干?”事实是,他的确就是一位普通职员的儿子,在基层锻炼中积累了经验、做出了成绩、经受住了考验。
《辽沈大地改革潮》收录了李长春1982年12月至1990年7月在辽沈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书信等文稿124篇,照片143幅,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那个年代,在地方工作,除少数大会讲话外,可以说几乎所有文稿都是领导本人亲自起草的,没有秘书代笔。”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人民出版社编辑说。
“改革”是贯穿全书的主线,124篇文稿中,几乎篇篇与改革相关,仅标题含有“改革”一词的就有20余篇。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李长春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强国之路》市场反响热烈,有的读者向出版社提出,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位退休领导人的改革思想历程和实践。在为《文化强国之路》搜集文稿的过程中,编辑组搜集到很多李长春在辽沈工作时的资料,由此萌生了出版此书的想法。
日前,黄书元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介绍了《辽沈大地改革潮》一书的出版始末。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