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余秋雨新书发布会唱独角戏 自比钱锺书写《围城》

郁骁

2015年01月16日08:5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余秋雨发布新书,好一场“脱口秀”

  直击

  余秋雨先生从背景墙后刚一走出,翘首以待的观众立刻举起手机和相机。余秋雨见惯了这种场面,气定神闲地坐在椅子上,身体微斜,目光从左至右扫遍全场,不时定格,熟练地满足着各处镜头对他的渴求。

  1月12日下午,余秋雨携新作《冰河》在京与读者见面。这本书是余秋雨的首部长篇小说,其主要内容正如封面副标题所写,是“一个爱情故事”。小说的前身是2008年他为妻子、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创作的音乐剧《长河》剧本。在小说自序中,余秋雨表示:“我受到上海一股文化孽力的诽谤……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

  刻意省略故事情节原来是一种“幽默”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具备惊人美丽的南方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筹,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女扮男装,乘船去京城寻找生父。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不仅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众人也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中了状元,引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也让她找到了情之所属。

  “这条冰河其实就是我们历史的长河,它会结冰,它会融化,但是一定有一批年轻美丽的生命把它走通,有可能造成的悲剧变成美丽的结果,这是一个象征。”余秋雨在发布会上说。

  《冰河》近二百五十页,前一百三十页是被余秋雨称为“故事”的小说主体,中间是七十页同名剧本,附录中有十余页排版忽上忽下、颜色糊成一片的黑白剧照及剧本手稿选页,附录内容可能只有狂热的粉丝读者才会买账。

  出版方称,两周来这本书的销售业绩连连刷新纪录。记者从电商网站已有的评论看到,一边倒的好评基本是对物流包装的赞扬,而不多的差评则集中于该书本身,如排版松散、故事平淡、叙述生硬等等。

  在小说的第十八和第二十五节前,余秋雨设置了两段插叙文字,他写道:“故事说到这里又遇到了特别精彩的情节,精彩得能让很多作家都会妙笔生花,能让很多读者都会参与构思。于是,本人也就把它让开,将它省略。”故事的结尾也是问号和省略号组成的开放式结局。

  这种刻意的省略是写作实验吗?余秋雨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作者的一种幽默:“最容易写、最容易发挥的地方我故意让过,以后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别人就可以写,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这个有幽默的东西在。”

  不过,有读者却在短评里大呼:“大师应该把故事写完整,写得更饱满一些,不敢妄论大师,只是感觉大师有些傲啊!”

  发布会唱独角戏,自比钱锺书写《围城》

  在名为“冰河无语也动心”的发布会上,余秋雨单独一人坐镇台前,手持一页汇总所有媒体问题的白纸,状态很是松弛。谈什么、不谈什么,全是他一人说了算,通常双向交流的媒体发布会,基本变成了余秋雨的个人脱口秀,记者的问题成了辅助他整理思路的提纲。有时在念完媒体的问题后,他还会点评一下提问的“水准”。

  余秋雨以钱锺书写《围城》自比,说《冰河》是他多层级生命矿藏地质层的产物:“第一层是近十年来的国际演讲;第二层是二十年来走遍全世界的文化考察;第三层是三十年的学术研究;第四层是从做上海戏剧学院写作教师开始的,持续四十年的创作训练;最底层,则是五十年的古典文化修养。”

  他批评中国媒体浮躁浅薄:“联合国网站第一条是我的演讲,这个影响很大,国内是不关心这些事情的……我有时候开玩笑,我是不太管传闻的,偶尔一问引起轰动的,完全不是最近我在联合国发表的那几个重大观点引起的,传闻就是你和你太太有没有离婚,层次很低的问题。”

  他称呼台下的观众为“在座的可爱的年轻人们”,他谈自己近年来在媒体的说三道四中如何调整心态,安静生活,“我劝大家遇到不顺的事情,第一为了自己不要有太大的愤怒,第二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专业。”

  余秋雨不吝和读者分享自己的优游生活,包括他在普洱茶领域的“权威地位”,说如果你去买“比较贵”的普洱茶,老板都会附赠他写的有关普洱茶的书。他自称不上班,不混圈,不研讨,不申奖,不反击诽谤,不澄清谣言,不接受采访,时间非常自由,想写就写,想睡就睡。那么读书呢?他没有完整的阅读计划,他引用汉学家雷兴的话,“一个人总是由读得多写得少,慢慢变成写得多读得少。”他自信对人生、社会和经典的了解足够多,现场考察过的地方都是前人罕至的风景,这是最好的写作资源,系统读别人的书没用。

  有记者问余秋雨古典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区别,他表示,爱情的内核没有改变,生死与共,执子之手,抓住你的手慢慢和你一起老去的感觉是一样的。他说自己在饭局上给成功的女企业家讲,爱情生活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相互欣赏,女企业家们都非常赞赏。

  有记者问曾担任青歌赛评委的余秋雨对《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看法,他答道:“我当时(在青歌赛)不是评歌,我是在讲文史知识。后来有关部门告诉我,当时中国观众有83%是为了看我,其实也不是看我这个人,主要是听文史知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老百姓太喜欢文化了,也不是我讲得好,是老百姓有文化素养。”

  活动结束后,年轻的读者们迅速拿起书本排队等待签名。记者看到队尾有几个女生拿了厚厚一摞《冰河》相互分发,于是上前询问:“你们都是学生吗?是自己买的书吗?”她们相互对看,眼神有些躲闪:“是啊,是学生。”记者追问道:“你们不是托儿吧?”她们又对看一眼:“不是,我们不是托儿。” 文/王佳莹 摄影/本报记者 郁骁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